徒步被救女孩!! 治疗费49w,家里花了10万,不卖房不卖车不借钱,剩下的全部想让网友们众筹给她们治病。 一个20岁的江苏盐城女孩,刚从卫校拿到毕业证,家人送了她一场毕业旅行作生日礼物。她踏上了去四川党岭的徒步之路,却在近5000米的海拔上,生命戛然而止。 严重的高反让她陷入深度昏迷,面对预计49万的医疗费,家人支付10万后,选择不卖房、不卖车,向网络发起了39万的众筹。 当女孩父母明确表示要保住房车,不找亲友借钱,希望公众填上医疗费的巨大缺口时,味道就变了。 在很多人眼里,求助不再是走投无路,反而像个转移个人损失的选项。 这种感觉,被女孩徒步时那一身昂贵的装备刺痛了。一双1600块的鞋,一顶500多的帽子,拼凑出一个远超普通家庭的消费画像。 评论区的质疑也因此变得毫不客气:“亲戚的钱要还,网友的钱就是免费午餐?”这不是冷血,而是一种最朴素的公平观在说话:社会的善意,应该优先给那些已经拼尽全力的人。 公众的挑剔和审慎,其实早就被磨出来了。这件事之所以能瞬间引爆,是因为它精准地踩中了“土豪求助”留下的社会信任旧伤。 就在2022年,有近三成的医疗众筹,都因为求助者家底不清不楚而备受争议。当开豪车住大房的人也在网上哭穷时,捐款者感觉自己就像个傻乎乎的提款机。 这种信任被反复透支,带来了普遍的捐助疲劳。人们开始拿着放大镜去看每一个求助故事,生怕自己的善心又被错付。 很不幸,这个女孩的家庭,就这样撞上了公众对“伪贫困”的集体怒火。这也提醒我们,维系网络互助的,除了求助者的真诚,更需要平台那道守住底线的审核关。 往深了看,这起悲剧也照出了部分中产家庭在风险面前的脆弱。他们有能力支持孩子一场高消费的旅行,却没能力扛住一场突发的医疗灾难。 这几乎是一种风险意识上的“裸奔”——参与高风险户外活动(仅2021年登山事故就超千起),却缺少保险或应急储蓄的兜底。 危机一来,他们习惯性地望向社会,却可能搞错了求助的边界。 大家心里都有一条线,叫“救急不救穷”。 众筹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是帮中产阶级维持生活品质的“福利”。在中国每年上万亿的自费医疗市场里,区区百亿级的众筹总额,实在是杯水车薪。 正因如此,公众才会自发地守护这份稀缺的善意,希望它能精准地流向那些真正“没辙”的人。 女孩还在ICU里,所有人都盼着她醒来。但围绕她掀起的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个人的不幸。它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今天这个社会里,关于责任、公平和信任的底线在哪。 它也逼着我们去想,在这个人人都能一键求助的时代,到底该如何求助,又该如何行善。 信源:原文登载于长江云新闻2025年10月12日关于《高反失温女孩母亲回应轻松筹争议》的报道
“这届网友真的变了!”四川“高反女孩”刚住进ICU,她的父母就在网上哭着求助网友
【1评论】【1点赞】
emmmmmm
我身边就有例子,筹了不少钱,后面人走了,余下不少换了个30的宝马,不是说心狠,不认识了解的不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