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留有一丝余地,完全可以将对美国船舶加收“特别港务费”的时间定在10月15日

史鉴奇谈 2025-10-15 15:06:04

如果还留有一丝余地,完全可以将对美国船舶加收“特别港务费”的时间定在10月15日。但中方选择了在美方措施生效的同一日(10月14日)、凭借东半球的时区优势提前半天执行。这12小时,主动掐灭了最后一丝侥幸,宣告我们已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不指望对方回心转意,决心奉陪到底。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贸易反制,其实远没那么简单,这更像一套算准了的“组合拳”,一拳拳都打在美国最在意的地方。   先说短期的贸易成本,美国船舶跑中国港口的次数可不少,不管是运农产品还是工业设备,现在每多跑一趟,就得多掏一笔“特别港务费”。   别小看这笔钱,积少成多下来,美国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原本能赚的利润,可能就因为这一笔费用被压缩不少,甚至得重新核算要不要继续往中国运货。   再看中期的产业复兴,美国这两年一直喊着要重振造船业,想把流失的产能拉回来,可现在“特别港务费”一收,美国船东心里就得犯嘀咕——以后跑中国港口成本高了,是不是该少订几艘美国造的船?   要是订单少了,美国造船企业的日子能好过吗?原本计划扩产、招人,可能都得因为这事儿停下来,复兴造船业的计划,不知不觉就被绊了一下。   更关键的是长期的海洋霸权,美国一直靠着强大的海运能力,在全球贸易里占着优势,中国港口又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美国船舶来中国的频率,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东亚海域的存在感。   现在“特别港务费”一执行,美国船舶要是减少来华次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贸易利益,还会慢慢削弱他们在这一片海域的海运话语权,长期下来,所谓的海洋霸权,就得打个问号。   而且这套“组合拳”的规则设计也特别讲究,不是一下子把力度拉满,而是分阶段加码,还设了年度航次上限。   这么做既不是盲目强硬,也不是随便应付,而是把理性和威慑捏得刚刚好。   分阶段加码,给了美国企业一点适应的时间,也留了点沟通的空间,说明我们不是不想谈,而是要看对方的态度;年度航次上限更狠,相当于给美国船舶来华次数画了条线,超过这条线,成本还得往上加,这就让美国船东不得不仔细盘算,每一趟来华航行都得精打细算,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安排。   美国那边肯定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前还嘴硬说不怕反制,可真等“特别港务费”落地,不少行业已经开始有反应了。   比如美国的农业出口商,之前就因为关税的事儿头疼,现在运大豆的船又要多交一笔钱,他们要么就得自己承担成本,要么就得涨价,可涨价了中国买家可能就更不愿意买,原本就不好做的生意,现在更难了。   还有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不少零件得从中国进口,或者把成品运到中国卖,现在运输成本涨了,不管是进口零件还是出口成品,都得受影响,甚至可能得调整全球供应链,可供应链调整哪有那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个一年半载根本理不顺。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海运公司,之前还想着跟中国港口谈优惠,现在“特别港务费”一出来,优惠没谈着,反而多了一笔支出,他们只能要么把成本转嫁给货主,要么自己扛着,可不管哪种方式,都得损失一部分利益。   有人可能会问,中方这么做,就不怕美国再反制吗?   其实中方早就想清楚了,要是一直退让,美国只会得寸进尺,这次主动提前半天执行,就是要让美国明白,我们不是软柿子,也不怕打贸易战。   而且这套“组合拳”打出去,既精准又有分寸,没把路堵死,还能让美国感受到压力,逼着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要是一直搞单边主义,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美国内部已经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了,一些企业开始给政府施压,希望能跟中国好好谈,别再继续对抗下去。   可从目前的情况看,中方显然没打算松口,既然已经做好了奉陪到底的准备,就不会因为美国那边一点小小的动静就改变主意。   毕竟主动权现在在我们手里,什么时候谈、怎么谈,得看美国有没有诚意,要是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能拖到中方让步,那恐怕要失望了,这12小时的提前量,已经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