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打死不跟中国合作”的英国罗罗公司,现在不但打算在北京建厂,还说要把整条生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5 17:46:10

曾经说“打死不跟中国合作”的英国罗罗公司,现在不但打算在北京建厂,还说要把整条生产线都一起搬过来,甚至连技术也愿意交出来一些,那我们该出手相助吗?   看罗罗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他们的高傲和转变并非一时兴起,作为全球航空发动机“三巨头”之一,他们曾靠着绝对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十年前,罗罗在中国市场的态度并不积极,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当时的全球航空制造业正值黄金时期,美国、欧洲各大市场对罗罗的产品需求量都很大。   中国虽然快速发展,但在高端航空领域仍以引进为主,主动权基本不握在自己手里,罗罗自然没有什么合作的动力。   甚至他们内部有人直言,不会冒险把最新技术带到中国,宁可“不赚这份钱”。   但进入近几年,国际局势迅速变换,疫情和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重组,让许多西方工业巨头看到了中国强大的制造韧性。   以航空发动机为例,罗罗原本认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足够稳固,但现实是,一旦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原有的供应链早已不堪重负。   中国航空产业链逐步完善,不论是关键材料还是零部件、自主设计还是整体组装能力,都在加速追赶。   罗罗如果想要跟上行业升级的步伐,显然不能再抱着过去那套老本事不放必须要找新出路。   市场和资本的压力也是他们决定向中国靠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全球航空市场增速放缓,欧美传统市场趋于饱和,新订单难以像以前那样持续增长。   反观中国,正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和航空业深度发展的关键节点,新一代国产大飞机市场需求庞大,对配套动力装置有着巨大的采购空间。   即使在国际航空动力巨头里,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个庞大的增量市场,罗罗选择“自降身价”合作,其实也是被现实倒逼。   从合作模式来看,这两年罗罗之所以愿意把生产线迁入中国,甚至承诺转让某些关键技术,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   它们心知肚明,想在中国立足,光靠“卖产品”那一套早就行不通,只有依托本地产业链,结合中国的制造和研发体系,才能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现在也有能力与世界顶级水平掰手腕了,如果再坚持过去那种高门槛、高保护的合作模式,市场迟早会被本土企业蚕食。   但这时候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引狼入室”?毕竟,技术转让和合作办厂,难免让对方有机会接触甚至学习中国正在崛起的产业链优势。   可是反过来看,真正的产业升级,绝不是守着已有的一亩三分地闭门造车,必须得走出去,引进来,把世界最新理念、工艺、资源吸收进来,然后再消化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在覆盖了通航、商用和军用多个领域的航空领域,罗罗带来的不仅是产能的提升,更是一种推动行业整体进步的外部动力,优势是互补的,合作并非单方面受益。   必须强调,合作决策也绝非“谁求谁”的单向博弈,当今中国已不再是二十年前随便接受“技术施舍”的被动一方,而是具备谈判底气、能够主动要求、选择有利合作方式的平等合作者。   罗罗把生产线和技术带进来,不会是“白给”,中方可以要求在投资比例、市场开放、研发中心本地化等方面设定具体条件,比如要求关键岗位必须本地化招聘,要保证核心环节的中国话语权,要参与全球研发流程,而不是只做代工。   这样不仅能提升本国企业的产业实力,对整个航空产业链也会有溢出式的带动意义。   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转身”,其实是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化的缩影。   当年“打死不合作”的高傲品牌,今天依然要向现实低头,这说明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吸引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国际技术合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未来谁能把握好这个机会,谁就可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你会怎么看待外企带着技术主动来“叩门”的现象?

0 阅读:0
小加娱的史书

小加娱的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