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质疑,李登辉这么明显的亲日背景,为啥还能得到蒋经国的信任?我想说,大家别被宣传里的蒋经国形象蒙蔽了,其实没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想过向大陆妥协。晚年的蒋经国只在两条路上纠结。 李登辉,出生在1923年,从小上日本学校,后来去京都帝国大学念农业经济。战后他回台湾,加入国民党。很多人说他的亲日背景太明显了,早年用过“岩里政男”这个日文名,还在日本军队服役过。 但蒋经国看人不是光盯这些旧账,他更在意这个人能不能帮国民党稳住台湾的局面。李登辉在国民党里表现忠诚,早年写报告反台独,说中国没抛弃台湾,台湾也不能忘中国。这让蒋经国更加觉得他靠谱。加上李登辉是台湾本地人,在国民党里外省人占多数的情况下,这身份是一张王牌。 蒋经国从70年代开始推本土化,想拉拢本地势力,避免国民党被当成外来户。李登辉正好符合这点,他从农业专家干到台北市长,又升台湾省主席。蒋经国信任他,是因为李登辉的农业政策帮台湾经济打了底子,那些建议在实践中见效快,让蒋经国觉得这人可靠。 李登辉在省议会反台独的发言,让蒋经国觉得这人能帮国民党转型。蒋经国掌权时,台湾经济起飞,但社会矛盾也多,本地人闹着要更多权利,美国还压着要民主化。 蒋经国在宣传里大家都说他爱民如子,搞十大建设,但晚年他压根没想过向大陆妥协。相反,他到1987年还坚持“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这政策从他爸蒋介石时代就定调,蒋经国继承下来。他到死都保持强硬姿态,因为台湾那时面对美国压力和岛内动荡,他更忙着内部改革,而不是对外妥协。蒋经国知道,国民党如果不变,早晚出事,但他变的方向是本土化和有限开放,而不是向大陆低头。 1987年,他为缓和岛内压力开放了老兵回大陆探亲。蒋经国一生“反共”到底,早年在中国大陆搞情报,后来在台湾也维持高压,到晚年才松绑党禁报禁。 晚年的蒋经国,就在两条路上纠结。第一条是家族继承,他本来想让儿子接班。蒋孝武性格张扬,人缘差,党内不服他。 美国还盯着,反对“家天下”,一有风吹草动就施压。蒋经国试过培养蒋孝武,但不行,蒋孝武后来还卷入丑闻,蒋家其他后代也不成器,只能作罢。 第二条路就是改革放权,拉拢本地人,搞本土化,避免国民党崩盘。蒋经国在国民党全会定李登辉为副总统,成立政治革新委员会,推国会改革,结束资深代表不改选。他想学日本自民党,先扎根基层,再转型。两条路纠结的结果,是选了改革,提拔李登辉当钥匙,开本土化大门。 但蒋经国没料到,李登辉后来玩脱了,但当时这是他唯一选择。历史事实是,蒋经国到1988年死,都没向大陆妥协的迹象,他纠结的就这两条:传给儿子保蒋家,还是改革保国民党。结果选了后者,但国民党还是伤了元气。 李登辉上台后,继续蒋经国的路子,但他推民主化,1990年搞领导人选举,和平转型。国民党从威权党变竞争党,但党内派系斗得凶,老同志觉得被甩一边,新人又嫌慢。蒋经国选李登辉,本是为国民党赢时间,但李登辉后来搞“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动摇两岸基础。 李登辉的崛起,蒋经国的选择,台湾政治的弯路,都连着两条纠结。家族继承不行,改革成了出路,但国民党付了代价。
有人质疑,李登辉这么明显的亲日背景,为啥还能得到蒋经国的信任?我想说,大家别被宣
雨中山果落
2025-10-15 21:32:28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