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叙利亚过渡时期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飞抵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举行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 这是沙拉自 2025 年 1 月出任过渡时期总统后首次访俄,即便原定同期举行的 “俄罗斯 - 阿拉伯峰会” 因中东局势紧张推迟,他仍坚持如期到访,足见此行诉求迫切。 外界从双方会后表态中清晰捕捉到谈判基调:俄方摆出 “合作可谈,特定人物安全不动” 的明确姿态,这被视作俄罗斯处理中东伙伴关系的一贯风格。 沙拉此行的四项合作提议,实则是新政权内外交困下的必然选择。 第一项提议延长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与赫梅米姆空军基地的使用权,这两处基地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核心军事支点,前者作为地中海唯一温水港,保障俄海军常态化存在;后者能让俄战机辐射整个中东区域。 第二项邀请俄罗斯公司参与叙利亚新货币印制,新货币将移除前政权相关标识,替换为自然风景,这与过渡政府此前推动的 “去旧化” 举措一脉相承。 第三项承诺开放战后重建市场,邀请俄罗斯企业参与铁路修复、基础设施重建等领域,而叙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目前仅有海湾国家释放少量援助信号。 第四项请求俄罗斯宪兵队参与边境巡逻,以应对周边国家的频繁越境行动,这是其继 2 月访土寻求安全合作后,再次向区域大国求助。 这些提议精准切中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诉求。 塔尔图斯与赫梅米姆基地的存续问题,一直是俄叙关系的焦点,沙拉的主动延长提议,恰好解决了俄方对基地未来的担忧。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会谈后立即表态,俄方有意与叙方深化能源合作,“俄罗斯公司在叙利亚油田开采已经很久了”,暗示能源开发与重建合作已进入实质磋商阶段。 对沙拉而言,让步实属无奈 —— 过渡政府接管权力近十个月,粮食供应依赖外部援助,燃料短缺导致多地电力中断,军事力量整合仍需俄方支持,脱离俄方难以维持统治。 谈判的核心分歧围绕前政权人物的处置问题。 沙拉明确提出希望俄方配合相关司法程序,但普京的回应异常坚决,直接拒绝了这一要求。 此前俄外长拉夫罗夫已提前释放信号,公开表示相关人员在莫斯科 “非常安全”,俄罗斯不会允许类似利比亚的历史重演,彻底封死了协商空间。 这种立场背后是俄方的多重考量:既需维护自身 “重诺守信” 的国际形象,也不愿放弃对地区局势的潜在影响力。 会谈结果凸显俄方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沙拉在会后公开表示,追究相关责任是新政权对支持者的承诺,但 “对抗俄罗斯的代价过高,是叙利亚承受不了的”,变相承认了谈判中的妥协。 双方虽未签署正式协议,但已就多项合作达成共识:俄方同意重启对叙粮食出口优惠政策,协助重建叙军队并参与边境巡逻;叙方则明确保障俄军事基地安全,配合俄方开展能源开发。 消息人士透露,叙方已不再坚持此前诉求,仅寻求俄方不介入国内政治清算进程。 此次会谈的联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土耳其总统府 10 月 16 日发布声明,对俄叙加强军事合作表示 “密切关注”,土方此前已与沙拉政权达成反恐与重建合作共识,担忧俄影响力扩大削弱自身利益。 沙特外交部同日表态,愿为叙重建提供资金支持,但前提是 “叙方保持与多方平衡合作”,海合会国家正试图通过资金援助争取叙方好感。 美国国务院则回应称,将 “持续评估叙新政权的实际立场”,暗示可能调整对叙制裁政策,此前美方已给予叙部分领域六个月的制裁 “临时豁免”。 事件最新进展聚焦在合作落地与多方博弈上。 俄叙双方已敲定组建联合工作组,10 月 20 日将在大马士革召开首次会议,具体落实基地使用权延长细节与能源合作方案,相关协议有望在年底前签署。 沙拉在返程途中接受采访时确认,已邀请俄罗斯企业参与叙北部油田开发和大马士革国际机场扩建项目,这些项目将优先使用俄方技术与设备。 而关于前政权人物的处境,俄官方 10 月 16 日再次回应称 “相关人员安全得到保障”,未透露更多信息,外界猜测其可能长期居留俄罗斯。 这场会谈折射出中东地缘格局的微妙平衡。 俄罗斯通过此次互动,既巩固了在叙军事存在,又拓展了能源合作空间,进一步强化了中东影响力。 沙拉政权则借助俄方支持稳定了执政基础,为后续争取更多国际承认创造条件。 接下来,如何在俄、土、海湾国家等多方力量间保持平衡,将成为沙拉政权面临的关键挑战,而俄罗斯在其中的角色,仍将左右叙利亚的重建进程与地区稳定。 信源:普京与叙政权领导人会谈 叙方:有意重启与俄关系-财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