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要让中国更换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目的何在? 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美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举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贝森特点名指责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是一个无理和难缠的角色。 美方这次点名批评,其实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李成钢作为商务部副部长,以其专业能力和坚定立场著称。 在新能源、数字贸易等关键议题上,他带领的中方团队总能拿出扎实的数据和规则依据,让美方的许多指控难以推进,贝森特选择公开表态,无非是想通过舆论给中方制造压力,试图削弱李成钢在后续谈判中的影响力。 如今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超越简单的关税之争,进入规则制定权的新阶段,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和“友岸外包”,本质上是要建立排除中国的新贸易体系。 但中国通过RCEP和“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李成钢团队坚持的“公平互利”原则,恰恰击中了美国“双重标准”的软肋,美方的不满,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规则层面越来越难以压制中国。2024年大选临近,拜登政府需要向国内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此前对华加征关税未能缩小贸易逆差,反而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 此时把谈判不顺归咎于中方代表,既能为自身政策解套,又能迎合国内的反华情绪,但这种做法反而暴露了美方的困境:如果谈判结果真的取决于一个人,那是不是说明自己的方案本身就有问题? 这场代表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模式的深刻变革,过去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更关注资本扩张,而中国倡导的模式更注重共同发展。 李成钢曾在WTO会议上直言:“贸易规则应该考虑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需求,”这种立场赢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认同,却让习惯主导规则的美国感到不适,美方要求换将,本质上是对这种时代变化的不适应。 美国要求更换中方谈判代表,就像下棋时要求对手换棋子,完全搞错了重点,李成钢的“难缠”,其实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熟的表现,善于运用规则和数据维护国家利益。 如今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两种全球化理念的碰撞:一种是美国习惯的霸权模式,另一种是中国倡导的共享模式,美国如果把中国简单定义为“规则破坏者”,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对抗思维。 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双方本可以合作制定绿色标准,但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压反而拖累了全球减排进程。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接受世界多元化的现实,谈判代表的不同风格本该成为互补的优势,而不是对立的理由,如果美国能放弃冷战思维,在人工智能、深海开发等新领域与中国共同建章立制,或许能开创全球治理的新局面。 毕竟,历史告诉我们,能够包容复杂性的文明才能持续发展,而固守霸权的国家终将被时代超越。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