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罗庆生今日撰文作出三大判断:一、中国升级贸易战,关键不是稀土,而是港口费,这是中国真正要重击美国的地方;二、中国出手比美国更重,日本、韩国短期内在造船业上帮不了美国;三、贸易战风向转变,昔日被动挨打的中国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不仅已有能力出重拳反击,手上的牌也比美国多,整体优势在中国这一边。 首先,贸易战的打击焦点已经逐步转移,过去,大家总盯着稀土、农产品,其实真正长远的制衡力量,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大宗商品流通环节里的枢纽地位。 别小看“港口费”这种环节,中国沿海港口已成全球航运中心,美国货物进出亚洲,几乎绕不开中国的港口网络。 中国调整港口操作的相关政策成本,或者在物流、通关、检验环节施加更细致的管理,就能明显提升美国出口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对高度依赖全球分工的美国产业来说,这种隐形压力远比直接关税痛得多,一旦下手,就是一次系统性的“抽筋”。 全球主要的新造船、尤其是大型运输船、油轮、集装箱船订单,超过一半都握在中国船厂手里。 2024年,中国造船的完工量、新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是全球第一,部分领域的占比甚至超过70%。 像韩国、日本虽然也有技术积淀,但短时间完全拿不出像中国这样同时具备高产能、价格优势、全产业链配套的“超级工厂”。 即使日韩想帮美国加单、顶缺口,现实也跟不上想象,在高端船型领域,包括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邮轮、远洋运输等,中国企业正不断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订单“含金量”越来越高,技术壁垒明显提升。 这意味着,中国如果想要在关键时期释放或收紧全球运力,对美国的航运、能源乃至战略储备,都是潜在威慑。 这场贸易战的“打法”开始发生质变,从被动挨打到精准反制,中国的战术早已不是单一靠加税,现在重点是多元化牌面,相互补位。 中国出口结构中,来自美国的占比已经在持续下降,“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成了新增长点,美国单方面对华“关税制裁”,实际上对中国总体外贸冲击持续减轻。 “科技突围”,半导体、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的发展速度,令中国企业越来越少“被卡脖子”。 “产业链内炼”,中国的内需支撑能力已稳步提升,大市场高度一体化,为外部冲击托底。 “制度创新”,像自贸港、数字贸易区等改革,“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理念逐步落地,拉动开放格局扩容。 中美之间每一次关税升级,中国都不是简单“以牙还牙”,中国一方面针对敏感产业如美国大豆、高粱、能源产品下手,对美国农业、能源产地精准打击,把矛头直指美国内政压力。 中国也用出口管制和“管控实体名单”针对关键原材料、科技产品,对美国产业链核心进行“堵口”操作。 中国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环节也有更多施展空间,比如限制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招投标资格,或对进口电影和文化产品“开关节流”,并强化对相关企业在华经营合规性调查,这些都是美国企业和政府最忌惮的灰色打击点。 每次推出新关税措施,很快就遭到中国的强力对等回应,而且中国往往掌控节奏,预留谈判空间,不会轻易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绝境,反而不断用现实行动对美方释放“双向开放、对话优先”的信号。 哪怕谈判修补,中美经济“安全线”会愈发清晰,产业“脱钩”在敏感领域会加快推进,但民生产品、消费端领域依然互有需求。 中美博弈是你来我往,分歧不断,但整体不会彻底决裂,倒是考验谁能更有耐力、谁的底盘更稳。 中国还有哪些手段能出奇制胜?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罗庆生今日撰文作出三大判断:一、中国升级贸易战,关键不是稀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7 13:44: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