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引人不适!甘肃兰州,当月门诊人数高达7577人,医院竟然还振振有词地发出“再

自由的透明露珠 2025-10-17 15:55:35

极度引人不适!甘肃兰州,当月门诊人数高达7577人,医院竟然还振振有词地发出“再创佳绩”的喜报!这一幕,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怒火: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圣地,不是商业的舞台!怎么能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变成“业绩”数字?这不就像是在炫耀“赚了多少”,让人不禁怀疑:医院是不是把“救死扶伤”变成了“赚钱的生意”? 这条新闻一出,网友们炸锅了!有人愤怒地质问:“难道医院的使命就是业绩排名吗?患者的生命变成了数字,谁还会相信他们的用心?”有人直言:“医者仁心不是用来做‘喜报’的借口,更不是为了‘业绩’的工具。”更有人感叹:“当医疗变成了数字游戏,患者还能相信医院的初心吗?” 但更令人唏嘘的是,医院的官方回应令人哭笑不得。院方解释称:“新员工在发布朋友圈时用词不当,把工作量的数字当成了‘喜报’。”一句“用词不当”,似乎在试图掩盖更深层次的问题:到底是“用词不当”,还是“心态偏差”?在一些医院里,或许“业绩”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追求,一种“数字至上”的文化。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背后折射出什么?难道在某些地方,医疗已经变成了“看业绩”的行业?“门诊人数”变成了“业绩指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似乎成了“数字游戏”的配角?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也是对“医者仁心”最深的嘲讽。 但我想说的是,真相远比表面复杂。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知道,救死扶伤不是数字,而是责任,是使命,是对生命的尊重。那些在一线默默付出的医生护士,他们的心中,绝不会以“数字”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或许,正是因为少数“把数字当成喜报”的行为,让整个行业蒙上阴影。 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喜报”事件?难道医院管理层对“业绩”的追求已经扭曲了职业的本质?还是说,某些医院为了迎合“考核”机制,把“数字”变成了“硬指标”,忽略了最重要的“人性关怀”?这不仅仅是一个“用词不当”的问题,更是整个医疗行业价值观的反映。 作为患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医者的初心——用心、用情、用责任守护每一条生命。不是用“门诊人数”来衡量“成功”,更不是用“喜报”来掩盖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真正的“喜报”,应当是每一个康复的笑脸,每一份患者的信任,而不是数字的堆砌。 而作为社会公众,我们更应该呼吁:医疗行业的本质,是救死扶伤,不是“业绩”比拼。医院应当成为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工厂。我们期待的是,医疗工作者用心守护生命的每一刻,而不是在数字游戏中迷失自我。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快节奏、追求效率的时代,不能让“数字”遮蔽了人性。每一份“喜报”,都应当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的体现,而不是为了“业绩”而硬凑的“数字

0 阅读:0
自由的透明露珠

自由的透明露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