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美国副总统万斯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一边说着不想与中国开战,一边把制造业回流当作核心目标,还对着中美之间的经济循环表示困惑,觉得发达国家美国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借钱买货不合常理,甚至拿百年前英美关系做类比。 万斯的困惑本质上是对全球化分工的无知。他念念不忘的一战前英美关系,是金本位时代的资本单向流动,英国把钱投到美国建工厂、修铁路,直接助力美国工业崛起。 但现在的中美经济往来完全是另一回事,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后,美国可以靠印钱发债来弥补财政缺口,各国为了方便贸易不得不持有美元储备。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不过是把贸易中赚来的美元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存放,并不是主动要把钱借给美国。 这种基于美元特殊地位的循环,是美国自己享受的特权,万斯却把它说成是发展阶段带来的悖论,显然是故意忽略了货币体系的核心变化。 他高喊制造业回流,却没看到美国企业界的集体反对。2025年以来,包括沃尔玛、耐克、宜家在内的上百家美国大企业,联合数十个行业协会多次致信白宫,明确反对对华加征关税。 这些企业心里很清楚,美国市场上超过四成的服装、七成的鞋子都来自中国,加征关税最终会变成对美国消费者的隐形税,让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 就连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美国商会也警告,这种惩罚性贸易措施会对美国家庭收入造成毁灭性影响。 万斯嘴上说着为美国经济着想,实际推行的政策却在损害本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这种矛盾背后藏着明显的政治算计。 作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支持者,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原本指望政策能带来好处,结果却成了最大受害者。 中国曾经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买家,占据六成出口份额,如今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持续下滑,丰收的大豆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 白宫承诺的贸易协定强制购买和农业补贴,要么落实不到位,要么就是空头支票。以美日贸易协议为例,美国要求日本每年购买80亿美元农产品,这个数字甚至比协议前的平均水平还低。 农民们的抗议此起彼伏,他们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而不是万斯口中不切实际的口号。这种政策与民生的脱节,万斯显然选择性忽视了。 万斯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空想。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过去几十年里,金融资本疯狂扩张,虚拟经济利润远高于实体经济,资本都跑去炒股、搞金融衍生品,没人愿意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制造业。 现在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0%,而金融服务业占比超过三成。 想要把制造业拉回来,首先要解决成本问题,美国工人工资是中国的好几倍,但生产效率却没跟上,再加上能源价格波动、技术工人短缺,企业建厂运营的成本高得吓人。 韩国现代汽车在美国建电池工厂的例子就很典型,投资巨大却因为技术工人签证问题陷入停滞,300多名韩国工程师只能靠商务签证曲线入境,最后还被认定为非法务工,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吸引企业回流。 盟友的选择更能戳破万斯的谎言。日韩企业虽然被美国施压要求转移生产线,但转移后却面临成本上升、供应链断裂的困境,因此不少企业偷偷维持对华合作。 这说明全球化形成的供应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政治口号能轻易打破的。 万斯的认知偏差,本质上是美国政治体制的产物。为了争取铁锈带选民的支持,他刻意把制造业外流的责任推给中国,却对国内金融资本的贪婪、产业政策的失衡视而不见。 美国的研发投入占比降到几十年最低,企业赚了钱不是搞技术创新,而是拿去股市分红,这种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才是问题根源。 万斯们不愿正视自身制度缺陷,只能靠制造外部矛盾来转移视线,这种短视的做法只会让美国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 全球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美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靠政治操弄就能改变的。 万斯用百年前的历史逻辑看待当下的中美关系,既暴露了认知的滞后,也凸显了美国霸权思维的僵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荷兰也扛不住了!10月16日,在“明抢”中企被反制的第4天,荷兰政府紧急召开会
【283评论】【1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