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慢慢明白,外界热议的俄罗斯 “军事靠山” 并非关键,真正撑住其运转的,是那个始终保持低调、未发一弹的中国。 长久以来,舆论都将伊朗和朝鲜视作俄罗斯背后的直接支撑,认为是两国的武器与兵力让俄军在前线得以喘息,却忽略了经济命脉才是维持持久战的根本。 2025 年 8 月的前线战场,伊朗和朝鲜的军事援助痕迹愈发明显。 俄军炮兵公开使用两国制造的弹药,伊朗炮弹多为新生产,在实战中表现出稳定的性能,而朝鲜供应的则以库存弹为主,部分存在生锈现象,使用前需要反复校正。 乌克兰情报局研判,俄军当前使用的弹药中约 40% 来自朝鲜,累计已接收 650 万枚炮弹、600 套火炮和导弹发射系统,包括 KN-23 战术导弹、KN-25 超大型火箭炮等关键装备。 韩国方面通过监控 2.8 万个运输集装箱推算,朝鲜实际供应的炮弹数量可能高达 1200 万枚,主要是 107mm、122mm 火箭炮和 152mm 榴弹炮弹药。 兵力支援也有了实质性进展。 2025 年 4 月,朝中社首次证实朝鲜武装力量参加了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收复作战,并称行动 “胜利结束”,俄方则承认朝鲜士兵作出重大贡献。 外界估算,目前在俄参战的朝鲜兵力已达 1.5 万人,主要部署在东部战线。 作为交换,俄罗斯向朝鲜提供潜艇与导弹技术支持,帮助其提升军工研发能力,朝鲜则通过武器出口获得约 10 亿美元收入。 但这些援助的局限性同样突出,朝鲜弹药的质量稳定性不足,俄军老炮兵坦言需要频繁调试才能保证精度,且这种 “清库存” 式的供应难以形成长期保障。 伊朗的合作层级虽在提升,实际效能却受多重制约。 2025 年双方签订战略伙伴条约,伊朗借助欧亚经济联盟扩大武器出口渠道,但其军工生产正遭遇以色列和美国的持续打击。 尽管能提供 Shahed 无人机和部分导弹技术,但其产能仅能覆盖俄军局部战线需求,无法填补整体军需缺口。 乌克兰情报机构发现,俄军对伊朗无人机的依赖度已从 2023 年的 35% 降至 2025 年的 18%,核心原因是供应规模难以提升。 就在军事援助勉力维持前线的同时,西方制裁的绞杀力度正在升级。 2025 年 5 月 20 日,欧盟推出第 17 轮对俄制裁,首次将 189 艘俄罗斯 “影子舰队” 船只纳入制裁名单,禁止其停靠欧盟港口并切断海事服务,至此受制裁的俄船只已达 342 艘。 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等关键能源企业也被新增制裁,英国同步跟进类似措施,重点打击俄军事、能源和金融部门。 西方试图通过封锁能源运输通道、冻结资产、断供技术等手段,彻底掐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此时中国的经济合作成为俄罗斯的关键缓冲。 能源贸易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2025 年 1 至 7 月中俄贸易额达 1260 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俄石油、天然气的金额占比超 60%,8 月单月进口额达 93.6 亿美元,出口 85.5 亿美元的逆差状态凸显对俄能源的稳定吸纳。 即便上半年贸易额同比下滑 8.1%,7 月环比 8.7% 的增长仍显示合作韧性,俄罗斯已稳居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第一来源国。 商品与技术领域的补位更具现实意义。 西方品牌撤离后,中国汽车、家电迅速占据俄罗斯市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 58%,机床、电子元件等设备帮助俄工厂恢复生产。 面对西方芯片断供,中国相关产品及时填补空白,部分军民两用零件间接保障了俄军装备维修,但中方始终强调贸易合规性,未承认任何直接军援。 金融领域的协作则破解了 SWIFT 封锁。 目前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已超 95%,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 2023 年的 15% 升至 2025 年的 32%,双方货币互换协议为俄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持。 俄罗斯自身的资源韧性与中国的支撑形成互补。 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构成的经济基本盘,在供应链调整后实现内部循环,但世界银行测算,制裁已导致俄 GDP 累计损失比预期低 12%,2025 年增速预计从去年的 4.3% 大幅下滑。 俄经济部长公开表示,若没有与中国的贸易合作,2025 年通胀率将突破 40%,而当前实际通胀率已控制在 12% 以内。 乌克兰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在 2025 年 8 月的采访中,态度较 2023 年 “俄军导弹将耗尽” 的预判发生 180 度转变。 他坦言,伊朗和朝鲜的武器只是 “短期止痛药”,中国通过经贸提供的战略支撑才是俄罗斯未被压垮的核心原因。 这种无声的合作,既未违反国际规则,又精准对冲了西方制裁,让乌克兰逐渐认清:战场胜负的关键,早已超出了弹药数量的比拼。 信源:仗打到这地步,乌克兰和北约都明白了,俄罗斯最终的寄托是中国?-网易
白宫恼羞成怒,公开“问候”记者母亲,外媒感慨“见证历史了!”据多家外媒报道,
【30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