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特赦后首见女婿,周总理听到杨振宁对岳父的称呼,赶紧纠正
杜聿明在历史上有过两重身份:一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二是新中国文史专员、努力促成两岸统一的爱国人士,而从他这两重身份上,也能看到两党很多政策的不同。
早前老蒋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时,在淮海战役的紧张时刻仍大肆为杜母举办寿宴,但是后来杜聿明被俘后,老蒋就翻脸不认人了,对杜聿明的家人没有半分优待,甚至还间接逼死了杜聿明的儿子杜致仁
而我党俘虏杜聿明后,一直非常优待,有专门的医护人员为他治病,他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等长年痼疾在担任高官时没治好,到了功德林反而痊愈了。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不过蒋氏后来对杜聿明的家人还是有过转变的,因为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台湾省企图以这层关系让杨振宁过去帮忙壮声势,但杨振宁最终还是与妻子杜致礼一同回到了大陆
当时杨振宁已是知名科学家,周总理带着一些干部、工作人员接见了他,其中就包括了杜聿明。这对翁婿此次还是首度相见,彼此还有些尴尬
杨振宁称呼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时叫了“妈妈”,但称呼杜聿明只叫了“杜先生”。周总理在一旁听后赶紧纠正:你应该叫岳丈大人
为什么杨振宁对杜致礼的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称谓呢?这一切背后是杜家心酸的往事
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充当了“救火员”的角色,哪里战事紧急,就奉命去往哪里,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无法与人民群众之力匹敌,最终杜聿明被俘于淮海战场
不过这个消息,身处上海的曹秀清并不知情,她通过一些渠道得知国军打了败仗,心中非常担忧丈夫的下落,可去询问得到的答复却是“杜将军已经成仁”,曹秀清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
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蒋介石的手谕,上面要求她带着孩子们一同去往台湾省,到时候一家人的生活及孩子上学的费用,国民政府会承担
失去了主心骨的曹秀清只能跟随命令走,可到了台湾,她才体会到什么叫人走茶凉
曹秀清与杜聿明之母高兰庭及五个孩子到达台湾才发现,先前的许诺都是假的,除了一点点微薄的补助金,其他任何安排都没有。那些许补助金,如何能维持七口人的生活?无奈之下曹秀清只好去找宋美龄,可也没得到回应
为了一家人能有饭吃,曹秀清找到杜聿明昔日的故旧,得到了一份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负责收发的工作。这点工资,糊口都算勉强,因此全家过得非常窘迫
不久后年事已高的高兰庭因没钱治病,在贫困中病逝;长子杜致仁想去美国读书,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来支持,只好申请向台湾银行贷款,可没想到最后也死在了此事上
杜致仁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只剩最后一年时,台湾银行突然将贷款给停了,并且要求杜致仁赶紧偿还先前的贷款。如果没有钱维持读书,杜致仁就拿不到毕业证,前面几年就等于白学了,台湾银行等于是把他往死胡同里逼
当时姐姐杜致礼虽然已经跟杨振宁结婚,但杨振宁尚未成名,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也根本没办法拿出一大笔钱来相助,杜致仁能做到的只有写信给母亲
曹秀清心中气愤,可她也没有办法,只好致电蒋介石,希望老蒋念在杜聿明鞍前马后的份上能去进行疏通,批3000美元贷款做学费,将来一定会还。等了半个月,老蒋回复了,可只愿意给一千,并且是分两年给,也就是说,曹秀清拿到手里的只有500美元
这显然是不够的,曹秀清也没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把500美元寄给了儿子,说剩下的自己会再去凑。杜致仁本来满怀希望,然而得到的连五分之一都没有,他知道家中情况,母亲的话纯属宽慰,所以他想到了死
当时正值暑假,杜致仁寄住在姐姐杜致礼家中,一天晚上吃过饭后他就回到了卧室,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所以第二天杜致礼叫他吃早饭没回应,杜致礼也没有多想。直到中午,杜致仁房内没有丝毫动静,姐姐心中起疑,推开门才发现弟弟已经服安眠药自尽了
亲眼目睹弟弟的死,杜致礼流泪满面,对蒋家尽忠了几十年的杜聿明在功德林里听闻了儿子的死讯,内心也有了几分怨恨。杨振宁也无比惋惜,后来直言自己如果能早一年拿诺贝尔奖,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杜致仁在1956年自尽,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奖,真的就差了那么一年。有了名望后,向杨振宁道贺的人很多,杜聿明也以岳父的身份写了祝贺信,请英国大使馆转交给杨振宁的老师,再经老师之手给到杨振宁
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杜聿明 即草
杨振宁很快回了信,通过同样的渠道交给了杜聿明,在信中杨振宁对岳父表达了感谢,同时杨振宁也给身在台湾省的岳母曹秀清写了封信,委婉表达了一些信息“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记着你们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