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热议:特朗普羞辱了泽连斯基。这次泽连斯基访美,没拿到“战斧”导弹,却疑似收获了好几次的侮辱。 话说回来,这两天国际新闻圈子里头最热闹的,莫过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跑到华盛顿去见特朗普的那趟事儿。10月17日,泽连斯基风尘仆仆地飞过去,本来指望着能从美国手里抠出点硬家伙,尤其是那款射程能达到2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用来对付俄军后方的深层目标。可结果呢?空手而归不说,外媒还把这次会晤形容成一场尴尬的拉锯战,特朗普的强硬态度让泽连斯基脸上挂不住。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爆料,会谈氛围紧张得像拉紧的弓弦,特朗普直截了当地说,美国现在不打算给“战斧”,至少短期内没门儿。这话一出,基辅那边估计得挠头了,毕竟乌克兰前线急需这种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来扭转局面。 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对乌克兰问题的处理就透着股交易味儿。他上任头几个月,就开始强调美国得把钱花在刀刃上,别总无底洞似的砸进欧洲战场。泽连斯基呢,自从2019年当上总统,中间又赶上2022年那场冲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乌克兰军队靠着西方援助勉强顶着,但弹药短缺、兵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战斧”这种东西,不是随便就能要的。它是美国海军的王牌,安装在舰艇或潜艇上发射,精度高、威力大,一枚就能摧毁俄军指挥中心或后勤枢纽。要是给了乌克兰,那等于美国直接卷入深层打击,风险不小。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为什么不先谈停火?让俄乌双方在现有战线画条线,谁也别动,省得美国继续出血。 会晤那天,两人关起门来聊了好几个小时,美媒报道说,特朗普的态度挺强势的,好几次声音拔高,甚至带点情绪化。泽连斯基想推销自己的方案,强调乌克兰需要更多武器来保障安全,可特朗普反复兜圈子,总绕到“立即停火”上头。他说,就按当前阵地停手,双方都宣布胜利,然后让历史去评判谁对谁错。这话听着中立,实际偏向俄方,因为俄军目前控制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大片地盘,乌克兰要是就这么咽下,等于承认损失。泽连斯基事后接受NBC采访时,勉强挤出点乐观,说特朗普没明确说死不给“战斧”,还表示希望美国能继续支持。但谁都看得出,这不过是场面话。基辅国家通讯社转述他的原话:会谈是“尖锐对话”,意思就是针锋相对,没少顶牛。 外媒这回可没少添油加醋。德国之声直接点题,标题就写“特朗普呼吁乌俄立即停火,泽连斯基未获战斧”。他们分析,这反映出特朗普的外交风格:先砍援助,再逼谈判。英国卫报和法国《世界报》也跟进,纷纷说泽连斯基这次访美像场空跑,特朗普的拒绝不光是军事层面的,还牵扯到地缘政治算盘。美国不想让乌克兰打得太远,怕刺激普京升级冲突,顺带把欧洲盟友晾一边。话说,欧洲那边本来就对特朗普上台心存芥蒂,现在一看他这么快就卡乌克兰脖子,更是火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表态,说欧洲会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缺,但实际操作起来,德国和法国自己的军工产能也跟不上趟儿。结果呢?乌克兰短期内还得靠北约的二手货和本土拼凑的装备过日子。 这事儿搁在军事上头,得掰扯掰扯。 “战斧”导弹不是新鲜玩意儿,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就用过,精度能到米级,专治俄军那种分散的补给线。要是乌方真拿到了,理论上能从黑海打到莫斯科外围,那俄军后勤就得乱套。但特朗普卡着不给,有他的道理。美国海军库存有限,每年生产也就几百枚,主要留给自己用。给乌克兰的话,得改装发射平台,乌军目前的海马斯系统射程才300公里,升级版ATACMS也才500出头,远不如“战斧”给力。更别说后勤协调了,导弹发射后需要实时情报支持,美国卫星和预警机得全程盯着,这等于把美军绑上战车。特朗普的团队估计算过账:援助多了,国内纳税人得骂街;少了,共和党鹰派又不干。所以他选择中间路线,先停火,再看情况。这逻辑接地气,但对乌克兰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前线士兵天天挨炮轰,缺的就是这种能反手打回去的家伙事儿。 话说回来,这次事件也让大家看清特朗普的牌路。他不是不帮乌克兰,而是帮得有条件。先砍导弹,逼泽连斯基坐下来谈,然后美国从中斡旋,捞点地缘好处。比如,推动中东和平,顺带卖点能源给欧洲。外媒像《经济学人》那样分析,这套玩法短期伤乌克兰,长期可能稳住局面。但对泽连斯基个人来说,丢面子是真丢了。国际舞台上,领导人见面总得有点排场,这次特朗普的冷处理,让基辅觉得被晾着。泽连斯基的团队私下抱怨,说美方接待规格低,联合声明也没发。结果呢?泽连斯基只能在机场临时开个发布会,苦笑着说“我们会继续努力”。这画面,搁谁身上都窝火。
屈服于现实,同意立即停火,但泽连斯基提出一个要求,必须答应谁能想到,持续近四
【2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