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网友给特朗普出了个好主意,我认为很有道理,建议特朗普实在没辙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纳。 从2025年1月20日他第二次宣誓就职开始,就直奔贸易战老路。2月4日,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3月4日又翻倍到20%,10月10日更是直接宣布对稀土之类的关键物资征收100%的关税。白宫还签了行政令,暂停了de minimis豁免,从8月29日起,小额包裹也得缴税。这套组合拳,本意是堵住中国商品的低价倾销,逼企业回流美国。可实际情况呢?关税收入是涨了,2025财年海关关税总额从去年的770亿美元飙到1950亿美元,增幅153%。但这点钱在庞大赤字面前,杯水车薪。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财年预算赤字收窄到1.775万亿美元,比上年少410亿美元,可还是历史第二高。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的1.8万亿美元赤字,更显示出问题根深蒂固。特朗普想通过这些措施收割全球,补贴国内基础设施和军费,可中国出口管制一反击,美国供应链就乱套。芯片、电动车电池这些领域,本来就依赖中国,EDA软件限制一加,企业叫苦不迭。结果呢?制造业回流计划推进缓慢,锈带州工厂开工率没见明显提升,MAGA的伟大复兴还停在竞选海报上。 再看这个建议的源头,二战时候美国对日裔的处理。那是1942年,罗斯福签了第9066号行政令,直接把12万日裔美国人扔进10个拘留营,没收他们的房产、农场和企业资产。联邦政府当时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日裔银行账户,拍卖他们的财产,换来上亿美元的资金,用来支撑战时经济。最高法院在Korematsu案里还给了绿灯,说这是战时必要措施。事后当然道歉赔钱,1988年里根政府给了每人2万美元补偿,可那段历史就是铁板钉钉的先例。网友这个点子,直接套用这套逻辑:把中国定为敌对国,援引《敌国财产法》或类似条款,没收在美华裔企业和个人资产,总额估计上万亿美元。华裔在美国持有大量房产、科技股和中小企业,变现后直奔国库,支持特朗普的基建法案和边境墙。想想看,美国现在债务利息支出一年就超1万亿美元,赤字还年年创新高,这么一笔横财,能让国会少吵几架,制造业补贴也多出几千亿。接地气点说,就跟卖家当过日子一样,急眼了就得砸锅卖铁。 当然,这主意听着解气,但落实起来门槛高。法律上,《敌国财产法》主要针对战时敌人,得先有国会授权或宣战状态,现在中美虽摩擦不断,可还没到热战那步。国际上,人权组织和盟友会炸锅,欧盟、日本这些伙伴,本来就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不满,再来这么一出,贸易协定全黄。国内华裔社区有500多万,硅谷科技公司一半高管是亚裔背景,扣押资产等于自断臂膀。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试过类似边缘球,2018年对华为下手,2020年禁TikTok,可都没动到大规模财产。2025年他又捡起老本,10月10日在玫瑰园记者会上,宣布延长对华关税暂停90天,到11月10日到期,顺带威胁取消和中方的会晤。可见,他还是偏好渐进式施压,而不是一刀切。可问题在于,这种渐进治标不治本。关税加到100%,中国反过来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电动车产业成本涨30%,通用、福特这些巨头直呼吃不消。财政部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关税虽增收,可通胀推高了消费者物价,穷人买不起家电了。 说到这儿,得提提台湾地区的事儿,这也是特朗普对华策略的另一面。特朗普一直把台湾地区当筹码,2025年他公开要求台湾地区防务支出占GDP 10%,还否决了夏季的4亿美元军事援助,转而推军售模式。台湾地区防务部数据显示,2026年预算将达GDP 3.32%,赖清德8月表态目标到2030年升到5%。五角大楼提名人10月7日在听证会上支持特朗普观点,说台湾地区得自掏腰包买美制武器,比如F-16升级包和鱼叉导弹。特朗普这套交易,严谨点看,是想用台湾地区拉高中美博弈门槛,逼中国在南海和台海让步。可现实中,这让台湾地区防务部压力山大,预算从去年的GDP 2.5%勉强爬到3%以上,还得应对大陆军演常态化。特朗普9月18日拒绝援助后,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他更青睐直接军售,赚取外汇补贴赤字。这和网友建议有点异曲同工,都是把盟友或对手的资源变现,填美国自家窟窿。 总的来说,这个网友的点子虽狠,但戳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泡沫。特朗普挖空心思搞关税和管制,本质是为钱,为选票。可2025年赤字1.775万亿美元摆在那儿,制造业回流只建了几个试点厂,MAGA的铁锈带选民还等着饭碗。历史证明,二战那套行得通,现在技术时代,扣押资产还能顺带卡住中国在美投资,科技股一冻结,华为、中兴的供应链就瘫一半。要是特朗普真觉得关税玩不动了,这个招数至少能短期止血,让国会批预算时少点阻力。当然,长期看,这会加速脱钩,全球贸易碎片化,美国消费者买单。可在没辙的时候,政治家不都爱走险棋吗?
这个网友给特朗普出了个好主意,我认为很有道理,建议特朗普实在没辙的时候,完全可以
恰似江楼月
2025-10-20 11:41:4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