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完全看清俄罗斯的真面目!其实也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要不是这两种特质在它体内互相拉扯,这场冲突或许就不会燃起,而那颗“西方的心”,是刻进俄罗斯骨子里的东西,拔不掉,也藏不住。 说到这种心态,就得往回翻几百年的旧账,彼得大帝当年铁了心要把这个庞大的帝国从泥潭里拖出来,他像着了魔一样盯着西欧的生活方式,把贵族逼着剃胡子、学礼仪、换军服,还全面改造军队和行政制度。那时起,“变得像欧洲人”成了俄罗斯精英的执念,深深印在国家发展的底版里。 这种执念很快渗进了文化和思想的深处。不少学者和文人打心眼儿里认定自己不属于东方,而是欧洲的旁系,哪怕地理上远在东边,他们依旧觉得文明的根植在拜占庭的土壤上,无论是东正教的信仰,还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都带着浓浓的欧洲味。于是在他们的设想里,俄罗斯就是生活在欧洲东缘的欧洲人。 这颗“西方心”对乌克兰问题的影响尤其明显,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是血脉相连的近亲,本该在同一个阵营里站队。 可当乌克兰突然要投奔西方,俄罗斯的情绪不只是地缘安全的焦虑,更是身份认同被撕裂的痛。它害怕这种选择会让自己在那个一直想进入的欧洲圈子里离得更远,被彻底当成外人。 这种夹杂着执拗和恐慌的心态,让俄罗斯在冲突前后犯下一连串判断错误。它过于乐观地以为,西方会像过去在国际纷争中那样,最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考虑到欧洲在能源上仰赖俄罗斯,动真格也会顾忌自身利益。 但这一次,它迎来的却是毫不手软的多轮制裁,范围之广、力度之猛,远超它的预期,一下就把它打懵了。 不仅外部局势判断失误,俄罗斯对自身军力的评估也过头了。它低估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自信满满地以为几天就能拿下基辅,结果战争迅速陷入消耗战。 连一些被视为普京智囊的人后来也承认,2014年的克里米亚或许是最佳出手时机,而到2022年再动手,已经是错误的选择。 所有这些功亏一篑,背后都绕不过那颗根深蒂固的“西方心”,因为它总是在用老旧的西方视角看一个早已变样的世界。 西边的路彻底堵死后,俄罗斯才真正把目光转向东方。其实,“向东转”的口号它喊了不止一次,早在2012年就开始拉拢亚洲力量发展经济,尤其是落后的远东地区。 但那时候的转向更像是为自己和西方谈判加筹码,而不是全心投入。它心里最大的期待,依旧是西方最终接纳自己。 直到俄乌冲突让西方一刀切断联系,“向东转”才从备胎变成唯一的生路。不论外交布局还是文明定位,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外交上,亚太和中东成了优先方向,文明叙事上,则开始强调所谓横跨欧亚大陆的“欧亚身份”,而不再一味认自己是欧洲国家。 然而这样的转变更多是一种被迫选择。历史的情结和文化的惯性,让它很难彻底甩掉“西方的心”,即使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东方市场,它的战略思维仍是欧洲式的。 这种内外冲突,让它在外交场上处处别扭:对西方,它按东方的方式硬碰硬,最终在西方规则里失利,对东方,它又带着保留,不能真正完全交心。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西方视它为敌,东方伙伴也难免存疑。
俄罗斯真的不行了?土耳其外长哈坤·菲丹18号宣布,俄罗斯正式请求在未来几周
【1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