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吟

景铄看科技 2025-10-20 16:54:13

“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吟,万般无奈下,年仅16岁小姑娘王清珍做出的举动,让人震惊而且感动。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曾被炮火反复覆盖,山头一度被削低两米。前线战士的生死仅在一线之间,后方救治所的工作同样是与死神赛跑。   王清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一名战地卫生员。她不是医生甚至不是护士,只接受了简单的急救培训,但她唯一明白的是:要救人。   她所待的救护所,设在一处山间防空洞改建的掩体里,空气污浊、光线昏暗,常年弥漫着血腥与药味。   这位排长,是在连续几昼夜的激战中被炸弹震伤送来的。浑身上下伤口密布,尤其下腹部受伤严重,肾脏和膀胱受到冲击,导致无法自主排尿。   本来这样的症状,在医疗条件完善的医院里,通过导尿处理并不复杂。但那时战地器械极度短缺,救护所里连一根合格的导尿管都没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排长痛苦呻吟,甚至一度意识模糊。尿液长时间滞留体内,意味着肾功能可能会迅速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值班的王清珍眼见排长身躯痛苦蜷缩,不假思索间,毅然决然地做出一个决定。此决定如石破天惊,令整个救护所的人皆为之震惊。她用消毒后的细管,亲自为这位排长进行了人工导尿。   这不是她的专业职责,也远远超出了她这个年龄可以承受的心理强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女性卫生员面对男性伤员的私密处置,是极其少见的。   很多人甚至不愿提及这段经历,但王清珍当时的决定,不是出于义务,而是出于本能:不能让战士就这样死在自己眼前。   透过这个细节,其实可以看出上甘岭战役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这场战役之所以能成为抗美援朝的标志性胜利,不只是因为战士们在前线拼命扛住了敌军的几十万发炮弹,更因为无数个像王清珍一样的普通人,在后方毫无保留地倾尽全力。   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是一个系统的协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失守。救护所这种看似不那么光鲜的岗位,往往才是维系整个战斗力的关键。   ,王清珍的行为之所以让人震撼,并不是因为她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而是因为她毫不犹豫地做了人应该做的事。   在极端环境下,一个人能否保有人性最本质的善与勇,往往决定了他是否真正值得敬佩。而王清珍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她的行为没有惊天动地,却足以让人动容。   上甘岭不只是一个军事胜利的象征,它还是新中国精神的试金石。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像王清珍一样,既没有军衔,也没有头衔,他们甚至没受过完整的教育,但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和承担的责任,却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回望上甘岭,不只是为了缅怀烈士,更是为了理解那一代人是如何在极限条件下守护信仰、守护生命的。   王清珍的故事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足以映照出那个年代的精神全貌。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在一个战士痛苦难忍的时刻,用自己的方式,扛起了救人的责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本色”。   如果说上甘岭的英雄是用枪托和刺刀抗住了敌人的进攻,那么像王清珍这样的战地卫生员,则是用双手和意志守住了生命的尊严。   她们的故事不该被历史遗忘,反而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理解责任、担当和人性光辉的重要注脚。真正的伟大,从来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最难的时候,做出最对得起良心的那个选择。 素材来源:“老英雄没走,只是归队了”:追忆抗美援朝老英雄王清珍 2023-10-31 13:38·湖北日报

0 阅读:39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