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破裂!以色列发动突袭 中东这片土地,似乎永远不知道“平静”两个字怎么写。就在大家以为,以色列和哈马斯好不容易谈妥的停火协议能让加沙人民喘口气的时候,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10月19日,仅仅停火一周后,以色列突然撕毁协议,不宣而战。战火重燃,炮弹再一次落在了加沙那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 这还不算完,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伊朗也传来了坏消息,其东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发生了针对地方官员的极端袭击,多名官员被斩首。伊朗方面立刻就把矛头指向了以色列。这一系列操作,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让整个世界都感到了寒意。以色列这是要干什么? 10月19日这一天,以色列国防军的声明说,有加沙的武装人员向他们开了火。这个理由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每次冲突升级,类似的“导火索”总会适时出现。紧接着,以色列的报复就来了,而且是雷霆万钧。炮击和空袭立刻跟上,摧毁了多个据称是哈马斯的军事据点,连加沙中部的代尔拜拉赫地区也未能幸免。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撂下狠话,说接下来要对加沙采取“更强硬的行动”。这一连串的动作,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之前的停火,在以色列看来,不过是中场休息。虽然第一批人质被释放了,但以色列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这么急着撕毁协议,重燃战火呢? 内塔尼亚胡领导的这个政府,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右翼的政府之一。他的执政联盟里,全是强硬派,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反对任何形式的停火,认为必须一举消灭哈马斯。内塔尼亚胡自己也深陷腐败指控的泥潭,民众对他处理人质危机的方式也充满了不满。在这种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下,对外展示强硬,用一场持续的、可控的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说白了,加沙人民的苦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以色列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要战事不停,国内的反对声音就很难形成合力来挑战他的权力。 而且,以色列军方一直想在加沙地带建立一个所谓的“永久安全区”,特别是在加沙北部。通过持续的军事打击,不断削弱哈马斯的地面控制能力,把他们的武装力量彻底赶到地下去,为以色列未来在加沙推行“委任统治”的方案铺路。之前的停火谈判为什么会陷入僵局?核心分歧就在这里。 现在重开战火,这是为了增加下一轮谈判的筹码,通过新一轮的军事压力,迫使哈马斯在后续的人质释放和解除武装等问题上做出更大的让步。这种“打打谈谈”的循环,已经成了巴以冲突的常态。对以色列来说,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策略,既能实现部分战术目标,又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就在以色列对加沙动手的同时,伊朗东南部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也出事了。这次袭击非常精准,直接“斩首”了多名逊尼派的部族领袖。 如果说打加沙是主战场,那么在伊朗境内搞事,就是以色列开辟的“第二战线”。 首先,这是以色列在玩代理人战争的升级版。过去,人们总说伊朗通过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这些代理人来牵制以色列。现在看来,以色列也在用同样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色列要做的,很可能就是扶持或者利用这些地方武装,在伊朗国内制造混乱。从内部削弱伊朗的凝聚力,激化其国内的民族和教派矛盾,让伊朗自顾不暇,从而减少其在外部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的能力。 其次,这是对伊朗的一种战略威慑。以色列非常担心,如果它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规模过大、时间过长,黎巴嫩真主党会不会在北线开辟第二战场,形成对以色列的南北夹击。这是以色列绝对无法承受的局面。因此,在伊朗境内制造事端,就是对德黑兰的一个明确警告:你如果敢让你的代理人轻举妄动,我同样有能力把战火烧到你的国土之上。 以色列的这套“双线出击”,既是对哈马斯的先发制人,也是对伊朗的敲山震虎。然而,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却掩盖不了中东安全架构的深层危机。 所以,未来的局势会怎么走?短期来看,加沙的局面不会平静。以色列可能会继续扩大其地面控制区,但想彻底清除根植于加沙社会深处的哈马斯及其地下网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新一轮的停火谈判可能会在11月前后,在美国等方面的压力下重启,但即便达成协议,其执行过程也必将充满变数,随时可能再次破裂。而在以色列和伊朗这条线上,双方将维持一种高度紧张但可控的“灰色地带冲突”状态。直接的军事摊牌可能性不大,但通过代理人进行的相互攻击、暗杀、网络攻击等摩擦,频率和烈度都将进一步上升。 说到底,以色列这种单方面追求绝对安全的做法,通过武力威慑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它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战术优势,但带来的却是更长久的仇恨和更不安全的战略环境。中东问题真正的钥匙,不在于谁的拳头更硬,而在于能否建立一个所有人都感到安全、所有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尊重的共同安全机制。
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
【3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