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吴越说:“当年,我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戏表演系的,但老师称我们班是上戏有史以来最差的一个班,那些师哥师姐也不放过我们,看见我们班的学生就调侃,说今年表演系招生了吗?这些女孩,难道不是戏文系的吗?那些男生长这么丑,难道不是舞美系的吗?表演系今年招了吗? 那时候吴越攥着刚发的表演课本,指尖都快把书页捏出印子。她从小学舞蹈,后来爱上表演,为了考上上戏,每天天不亮就去公园练声,对着镜子抠表情,连吃饭时都在背独白——专业第一的成绩,是她用无数个熬夜的夜晚拼来的,可刚进校园,就被泼了这么一盆冷水。有次她和同学去食堂打饭,听见几个师哥在背后笑:“你看那个吴越,长得清汤寡水的,演丫鬟都嫌没存在感。”她没回头,只是把餐盘里的青菜夹得更慢,心里却憋着一股劲:你们说我不行,我偏要做出样子来。 老师说“最差的班”,不是没原因。那届表演系的学生,没有特别出挑的“明星脸”,男生大多是浓眉大眼的普通模样,女生也少了些艳丽的长相,比起往届里一进校就被剧组看中的师哥师姐,他们确实显得“不起眼”。有次形体课,老师让大家即兴表演“暴风雨中的人”,吴越演的是抱着孩子护在身下的母亲,动作幅度不大,却把那种慌张又坚定的劲儿演得很到位,可老师只是摇摇头:“太收敛了,表演要放得开,你这样在舞台上会被淹没的。” 她没反驳,只是课后留在排练厅,对着空无一人的舞台反复练。从“暴风雨”到“离别”,从“喜悦”到“愤怒”,她把老师说的“放不开”当成靶子,一遍遍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有次练到深夜,保安大爷来锁门,看见她还在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忍不住说:“小姑娘,别这么拼,身体要紧。”她笑着点头,转身却又拿起了剧本——她知道,没有天生的“好苗子”,只有不肯放弃的“笨功夫”。 后来有次校内汇演,她们班排了一出《雷雨》,吴越演繁漪。演出前,师哥师姐还在议论:“就他们班,能演好繁漪?别把经典毁了。”可当吴越穿着旗袍站在舞台上,眼神里带着压抑的疯狂,说出“我是个没有灵魂的人”时,台下瞬间安静了。演出结束后,之前说她“没存在感”的那个师哥,主动过来拍了拍她的肩:“你演得真好,是我之前看走眼了。”那一刻,吴越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委屈和努力,都值了。 其实那些年的调侃,反而成了她们班的“磨刀石”。没有外界的追捧,大家就沉下心来打磨演技,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一起排小品,连周末都泡在排练厅。后来班里的同学,有的成了话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在影视剧里演活了一个个配角,而吴越,更是凭着扎实的演技,从《和平年代》里的小护士,到《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再到《扫黑风暴》里的贺芸,每个角色都让人过目不忘——她用二十年的时间证明,表演从来不是靠长相,而是靠对角色的理解,靠骨子里的韧劲。 现在回想起来,吴越说过:“当年老师和师哥师姐的话,像一根刺,也像一根鞭子。刺得我疼,却也逼着我往前跑。”那些被质疑“不是表演系的料”的日子,反而让她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毕竟,真正的演员,从来不是靠颜值惊艳一时,而是靠实力在观众心里站稳脚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沉默的荣耀》居然是上戏校友局!刷到吴越分享的鼓浪屿拍戏花絮,直接惊了!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