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玉尘飞啊 2025-10-21 14:47:04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2007年5月,71岁的中国科学家李爱珍多了个新身份: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头衔有多金贵?全球能被“主动请进门”的没几个,她还是当时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可谁能想到,这位享誉世界的专家,此前四次冲击中科院院士都铩羽而归。连郭景坤等七位院士联名力挺,两位患病的老院士还拖着病体修改推荐信,结果依旧落空。 有人说她的遭遇透着荒唐:研究半导体材料的她,竟被分到“器件组”评审,评委们大多对材料领域一知半解。 1999年第一次参评,63岁的她因“年龄偏大”止步初选。2001年带着亚洲第一台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成果再试,还是失败。 最让人动容的是2005年,她高烧住院,在病床上坚持视频答辩,却恰逢院士名额缩减,再度与荣誉擦肩而过。 但外界的争议和遗憾,似乎从未影响过她的节奏。她的心思,从来都在实验室里的“硬骨头”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半导体领域被西方死死封锁,分子束外延技术更是被卡了脖子。 这种技术是造高端半导体材料的关键,小到医疗设备,大到国防装备都离不开,西方国家连设备都不肯卖给我们。 李爱珍获得了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的机会,却因华侨身份引发争议,有人怕她一去不回。多亏恩师邹元爔院士力排众议拍板,她才得以成行,那时的她甚至从没接触过相关设备。 在美国的实验室,关键区域不让进,核心设备不让碰,她只能站在观察窗外看。别人动手操作,她就用眼睛“学”,两年记满三百多页笔记,手指都磨出了老茧。 她没带回来现成设备,却带回了能自己造设备的“技术骨架”。回国后,她立刻扎进沈阳的工厂,从画图纸到找零件,跑遍了上海和沈阳的大小厂子。 1989年,国产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终于问世,不是改装货,是实打实的自研成果。这下,西方被迫解除了设备出口限制,中国半导体研究总算有了喘息的空间。 攻克技术难关后,她又马不停蹄建平台。先搞定固态源实验室,再建气态源实验室,后来还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把实验室做成了国家级。 年近花甲时,她又盯上了量子级联激光器,这是连“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都称赞的尖端技术。 五年攻关,她带领团队实现了亚洲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连卓以和都佩服她能独立做出这项成果。 这份实力,让她早在2003年就当选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2004年还拿下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旁人觉得她“命苦”,可她似乎从没把院士头衔放在心上。从复旦毕业时,她放弃留校机会,主动去了最苦的冶金所。 四十度高温的炼钢炉边,她一待就是三个月,工人们都说这姑娘不一般。即便到了八十岁,别人想着含饴弄孙,她依旧天天泡在实验室。 2023年她又带来惊喜,带领团队搞出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这项技术全球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中国就此跻身其中。 面对外界的讨论,她只淡然提过一句感谢祖国栽培。于她而言,国家给了平台和经费,这就足够了。 她这辈子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是认准一件事就死磕到底:为祖国的半导体事业趟出一条路。 这样一位把一生献给科研的老人,值得所有人敬佩。你觉得真正的科学家最该被铭记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报】“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