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他报效中国的这一段,能给身在美国的那些中国科学家们

蒋晓峰 2025-10-21 18:24:04

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他报效中国的这一段,能给身在美国的那些中国科学家们,带来些什么感触和启示? 1971年,杨振宁已经功成名就,当年他获准访问中国,是他1945年赴美留学后,第一次踏上故土。 访问期间有一个细节,他见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领导者邓稼先,曾经问中国核武器有没有美国的参与? 邓稼先给了他一个否定的答复。 这个细节相信对杨触动非常大,他留美这么多年,没人比他更清楚当年中美的差距有多大,也没人比他更清楚,中国是如何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立研制成功核武器。 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华人,更清楚预知,中国人的潜力无可限量,追近和美国的距离,甚至实现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杨振宁也是一个深具家国情怀的智者,他的这种情怀能不能感染到,那些继续留在美国打拼的人? 杨先生在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这说明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的途径和机制,切实存在。 也许有人会说,杨先生的成就名声非普通人能比,大神如杨,他也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大拿。 杨振宁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了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这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华人在智力水平上,本身就属于优等民族,不说第一等属于谦虚。 杨振宁回国,对中国科研是具有开创性贡献,即便他晚年能服务于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太长。 他回国的意义,对中国来说就是帮助祖国,在他最擅长的领域,追近和世界最顶级的国家的距离,并有希望确立中国领先全球的地步。 在今天的美国,科研领域,华人留学生和科研人员是一支特殊力量。他们的才华是美国看重的,但他们的华裔出身又是老美所忌惮的。对高端人才的防范和垄断,导致在美华裔科研专家的处境也越来越尴尬。 如果本身能力平庸,美国就不见得就这么稀罕你。但能力出众的人,学科带头人级别的,就会出现中美争夺。 那些仍在观望、犹豫的华裔专家,从长计议的话,今日中国是不是一个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能发挥才能的地方? 杨振宁曾说: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 中国只不过是处在晨曦而已,未来可期。在追赶的途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有所领先,中国人的性格也肯定是谦虚谨慎,稳扎稳打,戒骄戒躁,低调领跑。 客观讲,中国要全方位领先美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留美科研专家能放眼未来,就不叫弃暗投明吧,如能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选择加入到“中国战队”,在很多领域,他们的贡献也都具有原始性和革命性,对中国的助力是无法估量的。 与其眼睁睁看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强盛,心生矛盾或后悔,不如早做决断,做出更明智和前瞻的决定。 杨振宁是个智者,他比普通科学家更早看清楚,中国全方位领先迟早会确立。 从中国方面,肯定会有吸引力的条件,但最大的吸引力,想必是他们能大干一番的舞台和环境。未来中国,需要的远不止一个杨振宁,需要千万个。 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在美国,各国科研人员扎堆,难免内卷,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也需要安身立命,越早回归中国,越稀罕。留美一定是最佳选择吗? 那些留美的华裔科学家们,何去何从,有点儿像1949年的选择。

0 阅读:0
蒋晓峰

蒋晓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