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老仙在印度国产航母 “维克兰特号” 上呆了整整一天。 从清晨登上甲板观摩升旗仪式,到深夜看完最后一架米格 29K 舰载机着陆,这场持续 12 小时的视察,被印度媒体形容为 “对国产国防实力的最高肯定”。 随行的军方摄影师全程记录,镜头里莫迪穿着白色制服,时而与舰员交流,时而驻足观看战机起降,相关画面在印度电视台循环播放。 当天最受关注的,是米格 29K 舰载机的密集起降训练。 从上午 9 点到晚上 8 点,12 架战机分批次从甲板起飞,完成空中巡逻、模拟拦截等科目后返航,部分战机还进行了夜间起降演练。 印度海军发言人在现场宣布,“所有起降均一次成功,米格 29K 展现了强大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并公布数据称当天累计完成 32 架次起降,创 “维克兰特号” 服役以来单日纪录。 莫迪在视察中特意强调 “国产化” 标签。 他走进航母的发动机舱,查看由印度本土企业制造的齿轮箱,还在指控中心操作了国产雷达系统,对着镜头表示:“‘维克兰特号’证明印度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大型军舰,这是自主国防道路上的里程碑。 ” 印度《经济时报》随即发文,称这艘满载排水量 4.3 万吨的航母,国产化率已达 76%,远超最初计划的 50%,是 “印度制造” 的典范。 印度媒体更是借此大造声势,宣称 “这么视察一次,印度海军的排名起码得上升到世界第二”。 有媒体列出对比数据:“维克兰特号” 是亚洲少数能自主建造的航母之一,加上现役的 “超日王号”,印度拥有双航母战斗群,仅次于美国的 11 艘核动力航母; 再配合 P-8I 反潜机、“布拉莫斯” 巡航导弹,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 “掌控力” 已无人能及。 社交媒体上, 印度海军世界第二 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晒出航母与战机的合影,自豪感拉满。 但国际军事观察家却有不同看法。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维克兰特号” 虽号称国产,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 动力系统是美国通用电气的 LM2500 燃气轮机,雷达来自以色列埃尔塔公司,连舰载机米格 29K 也是俄罗斯设计。 更关键的是,该舰从 2009 年开工到 2022 年服役,工期拖延 13 年,造价超预算 6 倍,且服役后多次因设备故障返厂维修,实际战备状态存疑。 米格 29K 的 “强大战斗力” 也经不起细究。 这款战机最大航程仅 2100 公里,载弹量约 4.5 吨,远低于中国歼 - 35 的 3000 公里航程和 8 吨载弹量; 且此前已有印军官员透露,米格 29K 在高海况下故障率较高,曾因发动机问题导致多起训练事故。 当天的起降训练虽顺利,但未进行复杂海况下的科目,也未展示对空、对海打击的实际能力,更像是 “表演性质的展示”。 至于 “世界第二” 的说法,更是缺乏数据支撑。 按全球火力指数(GFP)2025 年排名,美国海军以绝对优势居首,中国海军凭借 3 艘航母、大量驱逐舰和核潜艇位列第二,俄罗斯因核动力潜艇和远洋作战经验排名第三,印度则以双航母、但缺乏核潜艇与大型驱逐舰的配置排在第四。 军事专家分析,印度海军的优势仅局限于印度洋区域,若脱离本土后勤支援,远洋作战能力远不如中、俄,更无法与美国抗衡。 莫迪此次长时间视察,除了展示国防实力,也有明显的政治考量。 2024 年印度将举行大选,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急需用 “国产航母” 这样的成果争取选民支持,尤其是在北部边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彰显军事力量能有效提升民众凝聚力。 当天的视察结束后,印度国防部长立即宣布,将再拨款 200 亿美元,用于 “维克兰特号” 的后续升级和新一代舰载机的研发,进一步释放 “强硬信号”。 不过,现实的挑战仍摆在眼前。 “维克兰特号” 目前仅配备 12 架米格 29K,尚未满编; 计划中的国产舰载机 LCA “光辉” 虽已完成陆上测试,但因重量超标、航程不足,短期内无法上舰; 航母配套的护航舰队也存在缺口,新型驱逐舰 “维沙卡帕特南级” 仅服役 2 艘,难以形成完整的战斗群。 这些问题不解决,“世界第二” 的口号终究只是宣传噱头。 当天深夜,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 “维克兰特号” 是 “印度的骄傲,是安全的保证”。 镜头里,航母甲板上的灯光照亮夜空,最后一架米格 29K 平稳着陆,看似圆满的视察背后,印度海军要走的路,显然还有很长。 信源:莫迪老仙视察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书剑舞
莫迪老仙在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上呆了整整一天。 从清晨登上甲板观摩升
高干评世界
2025-10-21 19:43:49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