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中国是不是能在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这么说吧,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估计不在时间上,我们也不怕西方制裁。话说回来,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态度转变不是空穴来风,从2024年底开始,外交表态就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2025年多次军演把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飞了个遍。 从2024年底起,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表态愈发坚定。外交场合频频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基石,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将遭遇反制。这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的回应。2024年两岸政策评估显示,大陆重申统一必要性,同时推动融合发展,如扩大台商投资便利。2025年两会报告进一步明确,反对台独分裂,依法惩治顽固分子。 岛内回应则趋于防御,赖清德当局推出多层威慑策略,采购美制武器,但专家评估显示,首波打击下设施存活率不足三成。这种态度转变,源于大陆综合实力提升,GDP稳超预期,军力现代化加速,卫星情报与高超导弹部署成熟。相比之下,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市场,上半年两岸贸易额达1477亿美元,出口占比28.3%。这让统一进程更趋现实,外交高压与经济拉动并行,形成双重压力。 2025年军演常态化,成为态度变化的直观体现。东部战区多次组织巡航,军机穿越台湾防空识别区架次累计超300,覆盖西南至东部空域。4月环台演习模拟封锁,舰艇编队逼近周边海域,火箭军东风导弹封喉海峡。7月汉光41号演习虽动员2.2万后备军人,但内部评估承认不对称作战局限。美媒报道显示,2025年前8个月大陆军机活动近1800架次,比去年同期增48%。这些行动不只展示军力,还测试岛内韧性。 台湾国防报告强调多层防御与无人机采购,但民调显示,83%民众感知军事威胁上升,仅42%相信美方出兵意愿。赖清德支持率跌至35%,不赞同率超53%,高屏澎等地民怨高涨。军演频率提升,反映大陆战略从威慑转向常态,压缩台独空间,同时避免全面冲突风险。 俄乌战争拖入第1335天,2025年10月进展胶着,为台海提供观察窗口。俄罗斯推进速度减半,扎波罗热阵地炮击每日仅11次,乌克兰能源设施遭31次轰炸,但无人机反击边境。西方援助月均降43%,累计超2000亿美元,却引发盟友通胀不满,美国国债飙至35万亿,军工产能跟不上。特朗普表态敦促泽连斯基割地换和平,拒绝额外战斧导弹,显示分心迹象。若台海生变,美欧资源分散,难以复制乌克兰模式。但大陆不急于动武,俄乌教训清晰:长期消耗战伤及经济,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中国制造业占GDP超30%,供应链中断代价巨大。谈判苗头浮现,普京与特朗普通话筹备峰会,布达佩斯或成会场。这提醒,台海统一需避开代理战争陷阱,借西方疲软积累优势。 中国对西方制裁早有预案,韧性超出预期。2025年商务部针对欧盟汽车化工加税,反击实体清单,华为芯片自给率稳升。稀土出口管制落地,欧盟企业罚款频现,美股一夜蒸发2万亿。反外国制裁法执行,谁违反美禁令谁担责。特朗普100%关税威胁下,中国12箭齐发,包括对等加税与中重稀土限供,仅20天化解攻势。经济结构差异关键:俄罗斯易受能源制裁,中国贸易多元化,一带一路前8月投资1886亿人民币,增长27.9%。对东盟金砖进出口增13.9%,加工贸易拉动外贸超预期。台湾若断链,失业潮涌,台积电大陆订单占半壁江山。制裁非恐吓,大陆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发展权利不容剥夺,反制工具箱日益丰富。 两岸经济纠缠,统一基础稳固。2025年前9个月贸易额2311亿美元,大陆进口台湾1693亿,增长8%。集成电路出口大陆占比51.7%,电子零组件63.7%,顺差超1000亿。ECFA框架下,台湾水果出口大陆涨470%,闽台农业园区惠及12万农户。台企在大陆投资921家,新设增长83.7%。岛内民调显示,近六成民众支持交流避战,88%认为需维持沟通,46%期待经贸加强,创4年新高。国民党街头活动升级,年轻人大陆求职意愿超六成。惠台措施落地,福建自贸区同等待遇,平潭家园建设吸纳台胞。经济融合润物无声,超出政治宣传,缩小差距,增强认同。
新党老主席郁慕明在位17年,今天他以85岁老人的身份,给郑丽文提了三条建议。
【15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