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与李决裂原因,主要源自这三方面矛盾:
说起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物理学大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们1957年一块儿拿诺贝尔奖,那时候俩人还都是中国人,算是给咱们国家争了光。可惜好景不长,1962年他们就彻底闹掰了,从那以后再没合作过,学术圈里传了好多年。俩人决裂的根子,主要就出在三件事上:谁的贡献更大这个帽子怎么戴、论文署名和荣誉排位怎么摆、加上性格和办事风格的拉锯。这些事儿说白了,都是学术合作里常见的坎儿,但搁在他们身上,就成了华人科学家史上的一大遗憾。 李政道1949年去普林斯顿找杨,两人从那起步合作,挤一间办公室,桌上全是计算纸。从1950年起,他们合写了好多篇论文,覆盖统计力学到粒子物理,1956年终于撞上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大发现。那年他们分析K介子衰变谜题,推导出弱作用下镜像对称不成立,吴健雄的实验一验证,就火了。诺奖来得快,俩人从此名震学界。
可这光环下,裂痕早藏着。第一个大疙瘩,就是核心贡献谁挑大梁。宇称不守恒这事儿,李政道后来总说灵感先在他那儿冒头。1956年初春,他散步回来就抓笔算镜像粒子路径,觉得传统对称有问题,先跟杨提了。杨振宁当时在桌边听,俩人磨了一个礼拜,敲定框架。李政道在1970年西西里岛的演讲里直说,这是他先想通的,杨是后来加入。杨振宁不这么看,他1982年发文反驳,说整个想法是他先说服李的,从θ-τ谜题入手,两人反复验证,谁的火花不决定大局。俩人从1962年起就私下争,公开到1980年代,杨振宁读李的旧演讲稿时觉得不对劲,1986年李又回击,说杨的说法不符事实。这争议拖了半辈子,学术圈里谁也没服谁。说到底,科学发现往往是集体脑暴的结果,可荣誉这东西,总有人想多揽点儿,华人科学家里,这事儿更敏感,因为代表整个族群的脸面。
第二个疙瘩,署名和荣誉排序,搁现在看就是小事儿,可那年代学术声誉金贵得像命根子。1951年,他们首篇统计力学论文校样出来,杨振宁看作者栏,手一指,说按年龄排,他大四岁该在前。李政道摇头,按国际惯例该字母序,Lee在前Yang在后。杨坚持,李勉强让步,但从那起,这事儿就成心病。之后类似摩擦没断,1957年诺奖公布,俩人坐船去斯德哥尔摩,杨振宁提前跟组委会打招呼,要先上台领奖。李政道在舱门边站着,没吱声。颁奖厅里,杨振宁先走台阶,灯光全打他身上,李落后几步。晚宴更气人,杨安排老婆杜致仁挽他胳膊先入场,侍者拉帘,杨夫妇在前,李和老婆蔡少棠跟后。李政道筷子敲盘子声脆响,那顿饭吃得堵心。诺奖通知和媒体报道,也多按论文序,李在前,杨在后。可杨振宁不甘,1962年《纽约客》杂志来稿,杨红笔圈姓名处,要求加注说明是字母排序,不是贡献序。李政道拆样刊一看,脸沉,马上打电话给编辑,说这破坏原论文公平。杨回电争,杨挂筒砸桌。这导火索一炸,合作就停了。署名这玩意儿,本该是技术活儿,可一沾荣誉,就变味儿了,尤其诺奖这种万人瞩目,杨的这些小动作,让李觉得不地道。
第三个疙瘩,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底子差异,放大前俩矛盾。李政道直肠子,重原则,遇事儿直来直去;杨振宁务实,盯着长远利益和名利场。合作初期还凑合,杨爱抽烟斗讲对称,李快速涂草稿。可时间长了,拉锯就显。1952年一篇论文,杨要加注解释排序,李觉得无聊,俩人差点散伙,中间歇三年。1962年纽约客那事儿,就是性格炸锅。李政道原则性强,觉得改注是多此一举,杨务实,觉得声誉得护着。决裂后,这差异还波及中国科学路子。李推建高能加速器,重基础,杨反对,说应用科学更接地气。李办CUSPEA项目帮中国学生出国,杨批是丧权辱国。俩人一个纽约哥大,一个普林斯顿,路子越走越偏。李晚年叹这是中华民族悲剧,杨也认是遗憾。可惜,原则对利益,直率碰圆滑,搁谁身上都难和。
决裂后,俩人各奔东西,杨振宁钻规范场论,1964年跟米尔斯搞非阿贝尔理论,开辟统一作用新路。1970年代,他常飞大陆,推高能所建,1980年代在北京会议挥手画加速器图。1997年清华聘他,次年定居,2003年管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现场指粒子路径。2015年,杨振宁扔美国籍,入中科院,清华课上用激光笔点公式,让学生演示。2020年代,他身子弱了,还颤手批青年论文。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走,103岁。
琁嗲
事实上,就学术成就而言,现在普遍认为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要远高于李政道。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现在被认为是并肩牛顿的万有引力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现代物理学主要基石和框架。它的重要性远高于杨振宁李政道获奖的宇称不守恒论,只是由于论证时间太长(60年),同时杨振宁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所以才没有再获奖。 要知道,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直接催生了后来的7个诺贝尔物理奖,12个获奖人,你看看有多厉害! 事实上,物理学历史上的三巨头就是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他的成就和地位是明显高于李政道的。
qomdyvpw36 回复 10-23 11:01
李政道跟杨振宁不属于一个数量级的了,纵观物理届,除了牛顿爱因斯坦寥寥数个没几个能排在杨振宁前面
用户13xxx23
李耿直,被算计。
莫失莫忘记 回复 10-23 10:55
从物理学成就来说李政道其实跟杨振宁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两人分开后,李政道几乎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了,杨振宁后面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杨-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比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更重大的学术成就,另外杨振宁在物理统计,凝聚态物理,统计学,数学上面有很多重大成就,得益于杨振宁在数学上的深厚造诣,成果确实多领域!杨起码物理学前十,如果后面规范场继续完善,坐5望3也是大概率!
用户94xxx31 回复 10-23 10:24
几篇网文你就当真了?另两篇论文也是杨在前又怎么说?
王牌仓库 瓷砖 林伟汉
他实际是美国不要他了,老了没有价值了,还开发的也都被开发了,中国基本上也快研究出来了,就让你回去了,无所谓。咱们却把它捧那么高
燕赤龙 回复 10-23 13:53
还是好好卖瓷砖吧,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点赞]
风离子 回复 10-23 13:10
老了没价值?你知道一个普通院士每年能为一个学校拉多少项目经费吗?能吸引多少高端人才吗?老院士只要能喘气,就有他的价值。
江远枫
杨振宁被误解太多年了,当年是邓稼先劝杨不要回国的,因为杨是理论物理,邓是应用物理,杨回国也意义不大,杨提供了很多帮助给邓。杨在学术造诣远超李政道,光是围绕着杨的理论研究就诞生了十几位诺贝尔奖!
用户11xxx82
评论区乌烟瘴气,非要拜一踩一
老树
其实,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也是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共同合作的结果。1953年夏天,杨振宁到布鲁克黑文实验室访问,当时米尔斯是该实验室的研究员,两人结识后共用一个办公室。此前杨振宁在规范不变性方面遇到障碍,而米尔斯恰好也对相关问题在研究,如此之后,他们便发现了与同位旋规范对称性相联系的场的方程。并于次年,即1954年,两人合作向《物理学评论》投递和发表了规范场论的相关论文,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将“对称性”引入场论的核心,为描述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由此可见,杨深谙发现与合作才能创造价值。
莫失莫忘记 回复 10-23 16:00
米尔斯是杨的研究生和助手大哥
老树
其实,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也是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共同合作的结果。1953年夏天,杨振宁到布鲁克黑文实验室访问,当时米尔斯是该实验室的研究员,两人结识后共用一个办公室。此前杨振宁在规范不变性方面遇到障碍,而米尔斯恰好也对相关问题在研究,如此之后,他们便发现了与同位旋规范对称性相联系的场的方程。并于次年,即1954年,两人合作向《物理学评论》投递和发表了规范场论的相关论文,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将“对称性”引入场论的核心,为描述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由此可见,发现与合作才能创造价值。
文清
看看他俩的行为就知道李政道是君子,杨振宁是小人!
RAY
比寿命,杨胜,该排前。
蛋定了才淡定
人与人,互相捧,你好我好大家好!
阿布
中国人不能合伙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