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老东家的时候,一般的开发周期是5年,好像面向的是全球车。而面向现地化开发的车型,则采用快速开发,持续3年。我理解快速开发会缩减一些开发流程,比如不做整车空力风洞实验。
3年前来到这边的时候,甲方说为应对市场节奏,开发周期需要从3年压缩到2年。
过往车型在最后两个数字开发阶段,一般大部分解析项目都已经OK,设计那边都是针对生技性的问题去微调。但压缩到2年后,出现过已经去到最后阶段,但国标解析项还是NG的情况。
大家都这么“草台班子”,该出问题的还是出问题。
现在有台车的造型,因为领导不满意,又开始“添砖加瓦”,到头来折腾我这边,就是调整了很多和空力相关的特征。我心想你这领导早他喵干嘛去了,现在才说不满意,合着之前造型的收敛工作都作废了?
他们之前试过对车型不满意,做出来重大调整,上市后销量不错。基于此经验,以后发现啥不满意,又一言不合重大调整。受罪的又是基层工程师。
为何一开始不决定好,总是“朝令夕改”?是市场变化太快,还是你们的想法过于飘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