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 安世半导体这家全球车规级芯片的龙头企业,早就不是欧洲的“孩子”了,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338亿真金白银,把它100%的股权都买了下来,实打实的中资企业。 咱们把时间线拉回去看,这场收购当年堪称“蛇吞象”的经典案例,闻泰当时的体量远不如安世,为了这笔收购甚至后来把赚钱的ODM业务都卖了,就为了集中精力把安世做好。 现在六年过去了,安世早就成了闻泰的命根子,2024年一年就赚了147亿营收,净利润快23亿,比刚收购时翻了一倍还多,光是2025年上半年就占了闻泰总营收的三成多。 更关键的是,闻泰刚把其他业务剥离,一门心思要在半导体赛道上闯出名堂,安世手里的碳化硅、氮化镓这些高端技术,就是它冲刺行业前排的底气。 要是安世真倒了,闻泰那几百亿投资直接就打了水漂,相当于半辈子的心血全白费了,不光没钱赚,连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立身之本都没了,之前铺的技术路、谈的市场合作,全得泡汤,这企业能不能扛得住都难说。 但损失可不止闻泰这一家,咱们国内的汽车产业就得跟着遭大罪,现在谁买车不关心芯片? 安世这企业别看名字里带点欧洲味儿,早就不是荷兰的了,但它60多年的技术积累还在,是全球车规级芯片的绝对龙头,2024年在行业里的份额都快到10%了。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的功率控制模块,还是传统燃油车的车载电子,都离不开它的二极管、晶体管这些东西。 你知道吗?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咱们熟悉的车企,好多车型的核心部件都用安世的芯片,德国大众、美国福特的供应链里,安世芯片的占比都超过30%。 车规级芯片这东西特别矫情,不是说换供应商就能换的,光认证就得一年半到两年,还得改电路设计、重新做测试,要是安世一停产,车企的生产线立马就得停摆,一天的损失就可能上千万。 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的时候,好多人买车都得等好几个月,价格还涨了不少,要是安世破产,那情况只会更糟,到时候买车难、修车贵的日子又得来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中国功率半导体的自主化进程得被狠狠踩一脚刹车,咱们国家这些年一直想在芯片领域挺直腰杆,不想总被国外卡脖子,收购安世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被闻泰收购后,安世的研发投入三年涨了150%,专利多了近千项,硬生生从低端器件做到了IGBT、碳化硅这些中高端领域,还帮咱们在国内建了车规级的生产线,终于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 国内好多小的芯片企业,都是靠着和安世合作,才学会了怎么造车规级产品,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门票。 要是安世没了,咱们就少了一个最快掌握核心技术的跳板,原本计划2027年实现的车规级碳化硅器件国产化目标,最少得推迟三五年。 到时候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光伏这些跟“双碳”有关的重要领域,还得看英飞凌、安森美这些外国厂商的脸色,人家说涨价就涨价,说断供就断供,咱们一点脾气都没有,产业的成本优势全没了。 可能有人会说,安世的工厂在荷兰,是不是荷兰损失也大?这话没说错,但跟咱们的损失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安世在荷兰的工厂有一百年历史了,每年给当地交1.3亿欧元的税,还带动了一堆中小企业,从光刻机到封装材料,当地好多企业都靠它吃饭,真破产了几千人得失业,供应链也得崩。 但荷兰政府之前还冻结安世的控制权,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即便这样,受损的还是咱们的资产、咱们的技术布局。 那些投钱到半导体赛道的投资者也得亏得底朝天,安世在碳化硅、氮化镓这些未来技术上砸了不少钱,2024年研发支出还涨了6.2%,这些都是应对全球电气化的关键技术,好多资本都把它当成“功率半导体的未来”,没出事前估值都突破500亿了。 要是真破产清算,这些投资全得打水漂,以后再想有人给国内半导体企业投钱就难了,没有资金支持,技术研发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说句实在的,安世早就不是哪一家企业、哪一个国家的资产了,它是全球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咱们必须清楚,它是中资花真金白银买下来的,是咱们打破技术垄断的重要棋子,真要是没了,最疼的肯定是咱们。 那些说“跟咱们没关系”的人,根本没看懂这背后的门道,这几百亿的投资、好几年的技术积累、好不容易打通的产业链,可不是说丢就能丢的。 现在国内的工厂已经在自救了,东莞那些承担了70%封装测试产能的厂子,都在拉通国内供应链,闻泰旗下的晶圆厂也在加大供货,士兰微、华润微这些企业也在接安世的订单。 但这都是补救措施,要是真走到破产那一步,损失根本没法挽回。所以说,安世破产谁损失大?答案就是咱们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业,还有咱们在芯片领域挺直腰杆的希望。
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
万事浮华
2025-10-22 10:51:01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