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代工厂厂长把红牛配方偷回家,没想到,15年后自己带着东鹏特饮,能以超千亿的市值闯进资本市场。 用 15 年时间,从红牛代工厂长逆袭为千亿饮料帝国掌舵人,林木勤与东鹏特饮的故事,堪称 “错位竞争” 的经典范本。 这场看似偶然的成功,实则是精准洞察行业本质、避开巨头锋芒、深耕蓝海市场的必然结果,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从代工到创牌的升级之路。 2009 年,在深圳宝安红牛代工厂工作的林木勤,早已跳出 “打工者” 思维, 1995 年,当时的红牛进军中国,靠着大力度广告投放和精准锁定目标客群,迅速抢占超 65% 的市场份额,2008 年国内销售额就突破 45 亿元,占全球销量的 11%,妥妥的行业巨头。 在每日与生产、成本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看清了功能饮料行业的真相,红牛一罐售价六七元,原料成本占近四成,所谓 “核心配方” 并非不可复制,其优势更多源于品牌营销与渠道垄断。 可转折很快到来:2009 年奥地利红牛被查出含微量可卡因,2012 年中国红牛又因罐体成分标注与批文不符,被质疑非法添加。虽然后续检测证实产品安全,但消费者对其配方安全性的疑虑始终没消除。 林木勤想,能不能用差不多的原材料做出更平价的饮料呢? 这份 “内部视角”,让他放弃了做红牛 “平替” 的想法 ,正面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林木勤的破局之道,始于对市场的精准切割。他避开品牌意识浓厚的北上广深,将目光锁定下沉市场:工地工人、长途货车司机、熬夜青年等群体,既对提神饮料有刚需,又对价格敏感。 针对这群用户,他推出的东鹏特饮,定价仅为红牛一半,包装设计醒目接地气,同时保留核心提神功效,精准戳中需求痛点。 渠道与营销上,他同样剑走偏锋,亲自带队深入乡镇小卖部、汽修店、加油站铺货,让东鹏特饮先在工地、车站、游戏厅等场景爆发。 2015 年,他推出业内少见的 “瓶盖扫码领红包” 活动,几毛到几块的小额红包,既满足了用户的 “小确幸”,又形成病毒式传播,“喝东鹏能赚钱” 的口碑迅速在目标群体中发酵,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红牛因股权、商标之争陷入内耗时,林木勤果断扩大产能、强化渠道网络,趁机填补市场空白。 从 2012 年销售额破亿,到 2018 年突破 60 亿,东鹏特饮一步步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巨头,连续多年稳居功能饮料销量榜首。 2021 年,东鹏饮料登陆深交所,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林木勤的 “逆袭剧本” 圆满收官。 如今的东鹏特饮,早已摆脱红牛 “影子”,成为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主角。 它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机会,从不在巨头的光环之下,而藏在被忽视的角落。 林木勤的故事更启示后来者,与其在既定规则里挣扎,不如找准差异化赛道,用精准布局与创新思维,改写竞争逻辑,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2009年,一个代工厂厂长把红牛配方偷回家,没想到,15年后自己带着东鹏特饮,能
春秋说史
2025-10-22 15:49: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