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觉得随着公众号蒸蒸日上,我本人的社交面应该越来越广,认识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几年前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大家都在一个群里或者圈子里,然后每天因为爱好或者什么做点东西,不停的吸收新人,那是多美好啊。可经过几年吧,我觉得这是误判。
我错误地认为所有人都会像我一样,遵循的四个字是一以贯之,可实际上这四个字对别人来说是一劳永逸。都有的那个“一”是仅存的共同点。
动机真的很重要。我可能也有过“所有人都是喜欢这个东西才凑到一起的啊”的时刻,但实际非我所想。
打个比方,我们当时认识的时候是7年前,可能他想整个排名,要排奥尼尔,所以看了八场奥尼尔的比赛,我们认识了。但是五年过去了,他还拿着区区八场招摇过市,我骂了他,我们关系结束了。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在我的角度,你还想去谈奥尼尔,五年时间过去了,为什么还在拘泥于那八场?站在别人角度,八场够了,他也懂奥尼尔了,当年看的时候也就是为了排名。
其他故事大差不差吧,可能对他人来说,看历史比赛本身是有目的性的。而当时对自己要求(八场)也足够。他在奥尼尔名字下挂上了一个“我懂了”的牌子,扬长而去。因此,我几年后看到他谈论奥尼尔素材还是那八场时,我就揪着衣领问他:为什么还是八场而不是八十场?你到底干了什么?
后来有的人去打游戏去了、有的人去赚大钱去了、有的人迫于生活压力、有的人就像这样只是当年的刚需等等。很多事情,他排在了继续看比赛去研究的前面,太多了;而对自己的要求又低,又有表达欲。呈现的结果就是如今这样:
数年前,我与墨菲认识,我当时要做四大中锋对比内容,看了八场奥尼尔的录像,跟他聊了聊,他很热情回答了我的问题,并把我作品转发了。我觉得我们关系不错。
后来,我参照奥尼尔的方式做了些其他球星的内容好评非凡。账号也小有所成,接了点广告、赚了些钱,名声也越来越响了,全平台都是个人物了。很多人拉我做博客,希望我从老球迷的角度谈谈詹姆斯、科比,邓肯、诺维茨基和加内特,魔术师和伯德,古今对比等内容。有些时候会问问墨菲什么看法。
在这之后的几年,我从结婚到有孩子,慢慢的不看比赛了,只有季后赛关注一下,看看一些顶级球员到底能走到哪个地方。但是我没退圈,我和朋友们玩得很开心,玩范特西、答答题、看看搞笑视频、跟群友侃了侃大山——足球篮球世界杯,斯诺克,CS、LOL,不亦乐乎。很多时候获得的知识都是这么来的。这里没有墨菲,但是看到他一直是我敬重的人。
然后随着约基奇的成长,他和大梦与奥尼尔的强弱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正好,大梦和奥尼尔我之前都看过啊,我懂啊,我写了一篇备受好评的三人对比。墨菲突然发微博嘲笑我,说:“有些人就会拿着名气写东西,还大梦奥尼尔呢,不懂装懂。继续去玩玩游戏、看看孩子,活得真实点不好吗?”
我和你关系也很好啊,我懂奥尼尔也懂大梦啊,我也确实在现实中很忙没办法看很多的球啊,为什么事情突然这样了?当墨菲你敲下“拿着名气写东西”、“不懂装懂”、“活得真实点不好吗”的时候,你的心不会痛吗?
——倒不会,哀莫大于心死。我不过在给之前的旧时光烧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