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国有资产证券化”,就担心要卖国企、私有化,其实不是。这改革不是甩卖,而是把“死资产”变成能融资的“活票子”。比如一栋空楼、一条公路,把它们未来的收钱权打包成债券,拿到市场上去融钱,资产还是国家的。 现在玩法也升级了:不单打独斗,湖南、湖北、江西把几十个港口、充电桩、物流园打包成300亿的大资产包,集体挂牌,吸引力大了,融资更便宜。工具也不只是发股票,更多用CMBS、REITs这类产品,像“租金贷”一样长期稳定融资,还不用稀释股权。 有人怕这会砸股市,其实流入二级市场的多是债券类证券,不是普通股票,对股价冲击没那么大。反而因为国企钱多了、账变好了,分红更稳,一些便宜的国企股可能更受青睐。说白了,这不是单纯“发更多证券”,而是让资产活起来、效率提上去,最终钱袋子更鼓了。 那么这种证券化对普通人有啥影响? 一句话:普通人能吃到“红利”,也能看到“副作用”被压到最低。 1. 钱袋子更稳 国企资产负债表变健康,分红能力提升,普通人持有的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收益更稳;部分低估值国企股可能被重新定价,股市“洼地”填平,投资者更容易赚到钱。 2. 就业更稳、收入更稳 资产盘活后,企业扩张、项目增多,本地招聘需求上升;武汉、宜昌等地已出现“老国企+新项目”带动上下游就业的案例,普通家庭找工作、换工作更容易。 3. 公共服务升级 政府用证券化融到的钱投向交通、水务、文旅等民生领域,公交、地铁、公园、养老院等设施升级,普通人日常出行、休闲、养老体验直接提升。 4. 投资门槛降低 CMBS、REITs、ABS等产品进入交易所,普通人用股票账户就能买“类债券”份额,门槛比过去百万起的私募低得多,小额资金也能参与优质资产收益。 5. 副作用被“削峰” 供给冲击被分散到债券市场,股市稀释有限;政府用“风险补偿资金”做劣后层,优先保护普通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后,国企经营更透明,信息不对称减少,普通人踩坑概率更低。 普通人不用操心“谁来买、怎么买”,只要看到家门口的公交更快、公园更美、国企招人更多、理财收益更稳,就是这场改革带来的“真金白银”。
太猛了,这是什么意思??一切都要资产化和证券化和杠杆化么?这个三化能解决目前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