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22岁战士误闯入一个山洞,他发现里面竟都是女人,然而就在战士摸出手榴弹时,突然,一个黑影吐出长舌头朝他扑过来…… 2024年清明,北京国防教育基地的展柜前,陈洪远驻足良久。 展柜里并排放着两样东西:一枚磨亮的1981年弹壳,一顶抗美援朝旧军帽。 他用仅剩的右眼凑近玻璃,指腹在柜面轻轻摩挲,像是在触碰遥远的岁月。 风从基地大门吹进来,掀动他胸前的“孤胆英雄”勋章,发出细微的声响。 1980年冬,贵州农村的小院里,陈洪远接过父亲递来的旧军帽。 父亲的手布满老茧,把帽檐上的补丁又按了按:“到部队,别丢咱当兵人的脸。”他攥着军帽点头,心里记着父亲抗美援朝的故事,揣着参军的念想。 那年征兵,他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特意把军帽叠好放进背包。 1981年部队射击考核,陈洪远端着步枪趴在靶场。 寒风刮过脸颊,他想起父亲说的“稳心才能稳枪”,慢慢扣动扳机。 十发子弹全中靶心,他成了团里的“鹰眼”,连长把一枚弹壳递给他:“这是你的勋章。”从那天起,这枚弹壳就和旧军帽一起,成了他随身带的两样东西。 1984年4月28日凌晨,老山前线的炮火划破夜空。 陈洪远带着小队穿插,旧军帽戴在头上,弹壳揣在贴身处。 突然的炮击把他掀进泥坑,醒来时战友不见踪影,耳鸣声盖过一切。 他摸出弹壳攥紧,又把歪了的军帽扶正,朝着枪声方向摸索。 走了一个多小时,陈洪远发现山坡下的铁丝网和山洞。 一个越军士兵刚钻出来,他捡起石头砸过去,对方应声倒地。 洞里传来女人说话声和电台响,他屏住呼吸,摸出一颗手榴弹。 拉开引信扔进去,爆炸声后,他刚要进洞,一只军犬突然蹿出。 军犬吐着长舌扑来,陈洪远侧身躲闪,枪托砸向狗脑袋。 旧军帽被风吹掉,军犬再次扑来,尖利的牙咬穿他的衣袖。 左眼传来剧痛,鲜血模糊了视线,他用膝盖顶向狗腹,趁机连开两枪。 军犬倒下,他抓起洞里的密码本和望远镜,往洞外冲。 远处传来越军援兵的脚步声,陈洪远躲到岩石后。 他摸出最后两颗手榴弹,等敌人靠近,猛地扔了出去。 爆炸掀起泥土,他端着枪冲锋,枪口火光在雾气里闪烁。 左眼已经看不见,伤口的疼让他发晕,却没停下脚步。 就在他快撑不住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冲锋号。 陈洪远知道是战友来了,用尽最后力气朝号声方向跑。 他倒在接应部队怀里时,还紧紧攥着那枚弹壳和密码本。 送到野战医院,医生说他的左眼保不住了,身上嵌着好几块弹片。 1984年9月,陈洪远戴着一等功勋章,加入老山英雄模范报告团。 全国巡回演讲时,他总会拿出弹壳和旧军帽:“是它们陪着我撑过生死关。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有人为他落泪,有人向他敬礼。 他看着台下的人,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更坚定了要讲好战斗故事的念头。 1992年,陈洪远调到北京,开始筹备国防教育基地。 他跑遍多个部门申请场地,把自己的军功章、弹壳、旧军帽都捐了出来。 三年后基地建成,他站在门口,看着第一批来参观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 他说:“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和平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 2013年退役后,陈洪远的身体大不如前,癫痫和头痛时常发作。 可他还是坚持每天去基地,给参观者讲当年的战斗经历。 他会指着展柜里的弹壳和军帽,细细说起每一个细节,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抽屉里,他写了一沓给牺牲战友的信,每次想他们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如今71岁的陈洪远,依旧每天准时到国防教育基地。 他会帮着整理展柜,会给年轻人示范射击姿势,虽然左眼看不见,动作却依旧标准。 夕阳西下时,他会坐在基地的长椅上,摸着胸前的勋章,望着远方。 那枚弹壳、那顶旧军帽,还有他的故事,都成了基地里最珍贵的“教材”,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岁月。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陈洪远:从“孤胆英雄”到“自强模范”)
1984年,一22岁战士误闯入一个山洞,他发现里面竟都是女人,然而就在战士摸出手
悠然话史
2025-10-23 14:37:21
0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