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

韫晓生 2025-10-23 14:55:31

[中国赞]“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于2024年11月12日悄然离世,享年84岁。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信源:百度百科——梁光烈)   2024年初冬,84岁的梁光烈将军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些话,比如“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却并没有跟着离开,反而像刻刀一样,更深地划进了今天这盘复杂的台海棋局。   这位从四川田埂里走出来的国防部长,他的思想,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在统一问题上,时间和规模这两道躲不开的选择题,以及背后硬邦邦的实力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觉得“晚打不如早打”就是句狠话,是用来提气的。因为在2015年以前,我们的选择真的不多,“晚打”几乎是唯一的路。   那会儿的海军,主力还是一堆几千吨级的登陆舰,直到2008年,第一艘两万吨的“昆仑山”舰才来报到,立体登陆作战的大门才算敲开一条缝。   天上呢,还有不少歼-7、歼-8在飞,想跟人家的隐身战机抢天空,心里是真没底。火箭军手里能威慑航母的弹道导弹,数量也掰着指头就能数清。   这种装备上的差距,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目光放长远,必须“晚”一点。   但今天不一样了。梁光烈自己就是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推手,他身后这支队伍,早就换了筋骨。歼-16、歼-10C这些狠角色成群结队,让夺取制空权这事儿变得靠谱;海军的新式大船更是一艘接一艘。   军事肌肉的暴涨,让“早打”从一个口号,实实在在变成了一个能放上桌的选项。尤其是当佩洛西窜访这类事件一再触碰底线,谁又能保证拖下去不是更大的风险?   至于冲突规模,那句“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当年听着简直石破天惊。但这可不是什么好战言论,而是把问题的复杂性看得透透的。   理想状态下,我们就对付岛上那不到二十万的兵力,速战速决,这是“小打”。但现实呢?台海的风一吹,整个西太平洋的地壳都得跟着动。   梁光烈的预判,正在被一件件真实部署印证。美国把超过六成的海空家当都堆在了亚太,日本横须贺的第七舰队更是虎视眈眈。那个叫“朱姆沃尔特”的DDG-1000驱逐舰,陆攻能力强得吓人,就停在那里。   日本自己也不安分。他们在与那国岛部署的12式反舰导弹,射程超过二百公里,直接就能封锁台湾北边的海路。潜艇部队从16艘加到22艘,还都是能长时间在水下憋气的狠角色。   这一切都在说,只要台海有事,就必须把美日算进去。所以,从一开始就得按“大打”来准备,为一场高强度的区域冲突做足准备,这才是最理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何梁光烈当年对美国售台武器反应那么激烈——防着外部插手,是刻在骨子里的警惕。   这位将军身上,有一种特别拧巴又特别统一的气质。他能吼出“宁可台湾不长草,也要解放台湾岛”这种话,把决心亮得明晃晃。也能站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国际讲台上,温和又坚定地告诉全世界,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平发展的路子永远不变。   一边铁血,一边温和,这可不是矛盾。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沟通。   “不长草”是说给内部听,更是说给外部听的红线宣告,谁也别想来试探底线。而“防御性国策”则是给世界一颗定心丸,告诉大家我们强大了,但不是威胁。   这种“狠话软说”和“分场喊话”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来自我们不断变强的实力。没实力,狠话就是空话;没沟通,实力就可能变成失控的导火索。   1998年,梁光烈冲到嫩江松花江指挥官兵抗洪,任国防部长时与美方交锋,一生展现中国军人本色,战斗为和平,强硬守底线。他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但其留下的战局叩问,待我们给出最终答案。

0 阅读:107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