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

蕊蕊聊过去 2025-10-23 19:53:29

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势,连香港政府都管不了。网友们: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 在香港这地方,寸土寸金的名头谁不知道?可新界那大片地,占了全港八成多,为啥还像睡大觉似的没大动静?层层阻力堆积,答案藏在利益纠葛里,牵扯出地产大佬和乡绅的旧账。网友一针见血:大陆派几个城管,准能搅动这潭死水。真相揭开,你猜会怎样? 香港地小人多,港岛九龙早挤成一锅粥,高楼大厦戳天,房价像火箭窜。谁成想,新界这么宽敞,平地缓坡一大把,够建上百万套房,还能拉产业链子。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时,就当后院农田使,租期99年,到头还给中国,英方懒得砸钱建大项目。结果呢,回归后香港经济起飞,人口破700万,新界还留着大片农地,村落零星点缀,潜力白白浪费。早几年政府试着填海建新市镇,荃湾元朗有点起色,可整体开发卡壳,资金全扑向核心区炒房。2001年那会儿,有人卖掉内地科技股,转头投地产,回报快见效,新界投资?门都没有。 说到底,新界开发慢,根子在土地卡脖子。地产集团早年低价收地,攥手里不撒手。李嘉诚那些大佬,长江实业拿下大块农田,几年过去多半闲置,等房价再翻番再出手。2014年媒体曝光,长实内地囤地九成多没开工,香港新界也差不多这路子。低买高卖,坐地起价,普通人买不起房,他们赚得盆满钵。另一头,原住民靠清代地契护身,这些旧纸头回归后法律认账,成了挡征地的铁盾。1972年港府推小型屋宇政策,本想帮男丁安家,成年后能在祖地上盖三层楼,每层700尺。结果呢,部分人拿来囤积,转手卖钱,村里空屋一堆,乡郊变小林湿地,政策本意走样。 地方势力牛气冲天,政府真管不动。新界乡绅家族根深蒂固,1899年4月英军接管时,他们拉乡勇打六日战,500多人阵亡,英方只一人轻伤。战后没服软,1926年组乡议局,当政府和新界居民的桥梁,提意见、谈条件。五十年代荃湾开发,政府联合乡绅压元朗反对,才勉强开路。八十年代强征低价收地,怨声载道,拖到回归。九十年代房价疯涨,地产商和原住民抱团,成利益铁板。新界多平原,开发后港岛九龙房价准跌,买房的中产不干,民主派基本盘动摇,政府哪敢硬来。结果资金全涌维港,医药半导体这些新兴玩意儿,新界沾不上边。 这局面,英殖短视埋雷,香港自己也没及时拆。租借期英方只修路坝,不想白搭钱。回归前英国更抠门,1997年一走人,新界基建落后。港府治港路线重精英,地产集团捐点地装好人,实际锁死流通。2019年新世界捐27万平农地,喊纾缓房荒,可地产霸权游戏照玩不误。普通香港人呢?轮候公屋十年起步,年轻人叹气:新界这么大,为啥不开发?网友吐槽准,大陆城管作风硬气,拆违建、疏流通,一顿操作准见效。可香港法治框架下,靠协商,进展龟速。 借中央东风,香港终于动真格。2021年10月施政报告推北部都会区,覆盖元朗粉岭天水围,规划50万住宅单位,容250万人口。重点创科园、跨境通道,和深圳河套区对接,南金融北创科,新格局。2023年行动纲领细化,基建先行,产业带路。政府设北都发展委员会,统筹补偿原住民,吸引企业落户。医药电子产业瞄准,摆脱地产老路。深圳早扩宝安龙华,GDP超香港,香港这步棋走对,能追赶。长远看,土地得流动,平衡开发和民生,注入活力。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