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票房,连舒淇也扛不住。 国庆档第一天,她的新片悄悄撤档,热搜挂了一小时就被明星婚礼刷下去。 同一档期,livehouse 800 块一张的站票秒空,短视频里 5 毛特效的“小尬剧”点赞 120 万。 观众不是没钱,是把钱投给了“不刷手机也值”的东西。 我周六去看《寻她》,检票小哥撕了三张票:我、我朋友、空气。 影厅安静到听见空调滴水,那一刻明白:电影贵不贵不是问题,能不能让人忘记手机才是。 电影节评委给《旁观者》颁“艺术贡献奖”,预售只有 3.7 万,灯牌都没亮就熄火。 奖杯在橱窗反光,片方声明淹没在热搜浪潮,像一场无人认领的失恋。 有人怪消费降级,可隔壁演唱会照样加价;有人叹审美升级,却转身给狗血短剧投币。 真相很简单:进影院从社交货币变成时间成本,观众只问一句——“这两小时,我能不后悔吗?” 电影没死,只是不再被“档期”。 下次片方别问观众为什么不来,先关掉自己手机,把故事讲到能让人关机的程度,再来谈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