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

罗普娱记 2025-10-24 10:37:10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大家都夸愚公执着,但很少有人想过,他这种执着的方式放在现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古代交通闭塞,愚公想挖开大山让家人出行方便,那份心意能理解,可真要像他那样干,就是赤裸裸的生态灾难。 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要挖掉它们,首先得把山上的树全砍光,没有树根抓着泥土,下雨的时候泥沙肯定顺着山坡往下滑,山下的田地会被冲毁,房子都可能被埋。 就像有些地方以前为了盖房、开地随便挖山,结果一场暴雨就引发滑坡,辛苦种的庄稼没了,甚至有人连家都没了,这都是挖山惹的祸。 而且山上的草没了,兔子、野鸡这些小动物没地方躲,河里全是泥沙,鱼也活不成,整个地方的活物越来越少,这种破坏一旦造成,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可能再也长不出原来的树,地里也种不出好庄稼,比当初路难走的问题严重百倍。 席慕蓉从来没否定过“坚持”本身,她质疑的是这种不分情况的盲目执着,到底还适不适合今天。现在做事讲究的是既要有目标,又要有办法,不是光靠蛮干。 比如以前有人在石头山上硬要种粮食,累死累活没收成,后来改成种果树,不用毁山还能赚钱,这才是聪明的坚持。 愚公明明可以带着家人搬到平坦的地方,路好走还不用毁山,却非要选最笨的挖山,还要求子子孙孙都跟着干,这不是一根筋是什么。 现在修路遇到大山,能修隧道就修隧道,能架桥就架桥,既不毁山又能通行,何苦非要把山挖掉?要是都学愚公这种思路,遇到问题不想变通,只知道硬扛,不仅干不成事,还会造成没必要的损失。 更关键的是,这故事给孩子传递的不只是毅力,还有“服从”“牺牲”和对工具性人的崇拜。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从来没问过后代愿不愿意挖山,就把这份“任务”传下去,就像有的家长非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这就是在教孩子服从,让他们觉得长辈的话必须听,自己的想法不重要。 全家人都围着挖山转,每个人的价值好像就只是挖山,只要能挖山就是有用的,根本没人考虑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就是把人当成了挖山的工具,而不是有自己生活和想法的独立的人。 现在我们养孩子,都希望他们有自己的主见,遇到事情能先想清楚对错、找对方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更不是为了一个目标牺牲自己的意愿。 要是孩子从小就觉得“只要坚持干一件事,不管对错都对”,以后遇到问题不会思考,只会蛮干,那才是真的害了他们。 席慕蓉说这故事“太恐怖了”,就是怕大家只盯着“毅力”的优点,忽略了这些藏在背后的问题。她是想提醒所有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得变,不能再觉得自然必须让着人类,对孩子的教育也得变,不能再教他们盲目服从和蛮干。 真正的坚持应该是有智慧的,既要守住目标,又要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坚持才值得传给孩子,而不是让大家学愚公那样,用破坏和牺牲去换所谓的“成功”。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4

用户10xxx44

2
2025-10-24 13:33

假途灭虢之计。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