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厉害,像东风-17导弹、055大驱这些,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 就拿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来说,性能参数确实能把美国同类装备按在地上摩擦。美国的 AGM-181A 射程才 3000 公里,突防时还容易被雷达盯上。咱们的东风 - 17 从技术验证到实战部署,只用了短短几年,靠材料优化和导航升级,把跳跃式弹道玩得炉火纯青,国际上主流的反导系统碰到它基本都是摆设,这技术领先至少 20 年。 海上的 055 大驱更不用说了,1.2 万吨的排水量,112 个垂直发射单元,能装防空、反舰、反潜各种导弹。美国最先进的阿利・伯克级 FlightⅢ 型,排水量刚过万吨,垂发数量还少了 16 个,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不如 055 的双波段雷达。光看纸面上的参数,055 妥妥的全球驱逐舰天花板。 就连陆军的 99 式主战坦克,也是咱们国防工业的骄傲。俄罗斯军事评论网都承认,它集合了坦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性能优于大部分现代坦克,也就比个别顶尖型号稍逊一筹。火力上能击穿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用的复合装甲加主动防御系统,能硬扛住穿甲弹的攻击。 可俄专家话锋一转,点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些宝贝疙瘩全是 “温室里的花朵”,没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美国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伊拉克战争里打了多少导弹? 从沙漠风暴到反恐战争,每次实战回来都能发现问题,比如雷达散热不足、导弹发射延迟,然后针对性改进。现在咱们看到的伯克级,早不是最初的样子,全是实战磨出来的 “老兵”。 咱们的 055 大驱 2020 年才正式服役,到现在也就参加过几次远洋演习,跟外国军舰的互动最多是 “碰面打招呼”。演习里设定的电磁干扰环境、敌方突袭场景,再逼真也不是实战里的复杂情况。 比如在波斯湾那种满是商船和渔船的水域,雷达怎么区分民用目标和伪装的导弹艇?这种细节只有真到战场上才能摸清楚。 更典型的是战斗机领域,歼 - 20 的隐身性能、机动性都不输 F-35,可 F-35 已经在叙利亚炸过目标,在南海跟俄军机过过招,飞行员积累的实战经验能直接反哺飞机改进。咱们的歼 - 20 飞行员再厉害,练的也是模拟对抗,没见过真实战场的电磁迷雾,没在被导弹锁定时真刀真枪地摆脱过。 俄专家拿他们自己的经验举例子,当年 T-72 坦克在阿富汗战场被游击队用火箭筒打穿侧面,回来立马加了爆炸反应装甲。 现在咱们的 99 式坦克防护参数再好看,没经过实战,谁也不敢保证在复杂地形下会不会出岔子。说不定沙漠里的高温会让火控系统失灵,或者泥泞路况会磨坏履带,这些都是演习里难模拟的细节。 还有体系化作战这块,咱们的东风 - 17 能打、055 能防、歼 - 20 能突,但这些武器凑在一起能不能形成合力?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里,卫星导航、战机空袭、地面推进的配合是打出来的默契,咱们的联合作战演习再密集,也是按剧本走的。 真到了实战,万一卫星被干扰,东风 - 17 的导航会不会飘?055 的雷达能不能同时引导歼 - 20 和导弹作战?这些问号都得靠实战才能拉直。 俄专家还提了个更实在的点,武器的可靠性得靠战场摔打。美国的 “标枪” 反坦克导弹,在伊拉克打坏了上百枚,才摸清低温环境下电池容易失效的毛病,后来换了新型电池才解决问题。 咱们的反坦克导弹全是实验室里测出来的可靠性数据,真到零下几十度的高原,或者四五十度的沙漠,能不能正常点火发射,谁也说不准。 不过这缺点也不是咱们故意留着的,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边境冲突,基本没打过大规模战争,武器发展只能靠技术追赶和模拟演习。不像美国常年在海外打仗,武器能边用边改。咱们现在搞的 “东方 - 2022” 联合军演,跟俄罗斯军队一起练协同,其实就是想借别人的实战经验补自己的短板。 东风 - 17 在戈壁滩搞实弹发射时,特意模拟了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尽可能贴近实战场景。这些做法虽然不如真打仗来得直接,却也是现阶段最靠谱的办法。 说到底这缺点是发展阶段的必然,咱们的武器从 “有没有” 追到 “强不强” 只用了几十年,跳过了美国那种 “打一仗改一次” 的慢节奏。 俄专家也说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时间问题。等这些武器真在实战里检验过,把该修的毛病都修了,那才是真的无可匹敌。 现在网上总有人吹 “中国武器天下第一”,其实俄专家的话更实在。性能参数再拔尖,没经过战场验证都是纸上谈兵。 但反过来想,这缺点也说明咱们几十年没打仗,不正是国家强大、百姓安宁的证明吗?真到了需要这些武器出手的时候,说不定那点 “实战经验不足” 的短板,早被技术优势给盖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