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王金平:支持郑丽文的两岸主张 前立院长王金平今天(24日)上午接受媒体联访。记者提问“如何看郑丽文的两岸主张”,王金平表示,“她有这个主张,我相信慢慢会有人加以肯定;而且认定两岸要达到和平,要她坚持她的说法,让民众渐渐产生共识。照她的方法去做,就会一步步来达成。” 王金平的表态延续了其2019年提出"两岸关系如爬楼梯"的一贯思路。但相较六年前,当前局势已发生根本变化:解放军战机2025年跨越所谓"海峡中线"达1800架次,是2019年的15倍;而台湾民意基金会调查显示,20-39岁群体认同"中国人"比例回升至35%,较2020年增长8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美国因素的演变,特朗普政府2025年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明确将台海列为"最高风险点",但美军印太司令部同期评估认为,直接干预成本超过收益。这种战略不确定性,为台湾政治人物探索新路径提供窗口。 郑丽文提出的"坚守宪法一中、反对台独、促进协商"三原则,表面看是国民党传统论述,但有三处微妙创新:其一将"宪法一中"与"九二共识"解绑,避免陷入历史表述争议;其二明确将"反对台独"置于"反对一国两制"之前,消除大陆疑虑;其三提出"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构想,建立机制化沟通平台。 这种调整契合现实需求。台湾工业总会2025年白皮书显示,73%企业主支持恢复制度化协商,但仅有35%接受"九二共识"表述。郑丽文的弹性表述,试图在原则与务实间找到平衡点。 作为南部本土派代表,王金平的支持使郑丽文路线突破深蓝框架。其高雄白派势力在农会系统影响深远,能有效牵制民进党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更关键的是立法机构经验:王金平主持朝野协商逾十五年,深谙"存异求同"的艺术,这种经验对构建两岸共识具有方法论价值。 但挑战依然存在。国民党内"一中同表"派系对郑丽文方案持保留态度,而亲美派系担忧触怒华盛顿。王金平此时表态,意在为党内整合提供第三方权威。 国台办2025年发布的《对台政策白皮书》首次未提及"一国两制"时间表,这种灵活性为对话创造可能。更实质的是经济融合进展:两岸贸易额2025年1-8月达2600亿美元,台积电南京厂扩产至月产5万片晶圆。这种利益捆绑,使大陆可能接受渐进而非突变的统一路径。 但红线依然清晰。军方人士近期强调"反对拖延战术",要求台湾政治人物必须明确认同民族认同。郑丽文方案能否过关,取决于其"宪法一中"是否包含主权意涵。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支持"维持现状再决定"的民众占比达45%,但其中仅半数愿接受最终统一。这种"拖延偏好",使渐进路线易被误解为永久维持分离。 更棘手的是代际差异。20岁以下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的大陆形象两极分化,既有经济机遇展示,也有政治制度批判。构建新共识需要超越传统统独话语体系。 郑丽文提出的三阶段论(恢复对话、建立互信、共商安排)面临实操难题。首先是谁代表台湾谈判?民进党可能抵制任何排除其参与的机制。其次是谈判成果如何落实?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仍卡在立法机构。 更根本的是安全保证问题。大陆要求台湾承诺不搞法理台独,而台湾要求大陆承诺不动武。这种"先有鸡先有蛋"的困境,需要创造性突破。 渐进路线最直接效益是降低军事误判。可参照1998年建立的海基海协模式,设立两岸军事热线和危机管控机制。解放军退役将领与台军退役将领的二轨对话已尝试多年,可提升至官方层级。 但信任建立需要对称让步,大陆需考虑缩减沿海导弹部署,台湾则需限制外军合作。这种平衡艺术,需要高超政治智慧。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25年到期在即,续约谈判是检验渐进路线的试金石。郑丽文主张的"产业共荣计划",包括合建半导体产业链、共拓东南亚市场等,符合大陆高质量发展需求。 但政治干扰难以避免。民进党可能诉诸"卖台"话语攻击,美国可能以技术管制阻挠。经济融合需要政治护航。 王金平强调"慢慢肯定",暗示认同建设需长期投入。大陆可调整对台宣传策略,减少政治灌输,增加文化共鸣。如合拍影视剧、共修族谱、联办科举文物展等柔性方式。 但历史伤痕需要耐心疗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历史问题,需在适当时机通过共同研究寻求和解。操之过急可能适得其反。 王金平对郑丽文的背书,反映台湾政治精英对两岸关系本质的重新认识——统一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而是复杂光谱上的动态平衡。在军事高压与民意暖流的交织中,渐进路线或许是最不坏的选择。 但需要清醒认识:渐进的本质是向统一迈进,而非永久维持分离。时间不站在拖延者一边,只站在顺势而为者一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