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把品牌价值越做越“窄”了? 周末去本地小鹏交付中心办事,一进门直接看愣了,十几辆待交付的新车里,除了孤零零1辆P7撑场面,剩下的全是M03!这场景太扎眼,让人忍不住想问:那个靠自动驾驶和智能科技圈粉的小鹏,怎么把品牌价值越做越“窄”了? 先说说M03是啥车,11.68万起售的入门级纯电轿跑,主打性价比。这车卖得好本身不是坏事,毕竟2025年开年小鹏能月销破3万、蝉联新势力冠军,M03的功劳不小,一度占了总销量的四分之一。但交付中心“清一色M03”的景象,恰恰暴露了问题:品牌重心彻底向低端市场倾斜,高端路线几乎丢光了。 要知道以前的小鹏可不是这样。当年P7横空出世,靠NGP辅助驾驶打响“智能标签”,后来砸钱搞G9,46.99万的顶配价硬是要闯高端市场。那时候提起小鹏,没人会把它和“廉价”挂钩,反而觉得是和蔚来、理想并肩的“科技先锋”。可现在呢?G9短短两年半最高降了近20万,跌到30万豪华线以下;曾经的主力G6也从20万级降到17万起售,彻底放下了高端身段。 更可惜的是小鹏的“科技牌”被性价比稀释了。何小鹏自己说2025年要投45亿搞AI,还要量产图灵芯片、冲L3自动驾驶,这些本该是支撑品牌价值的硬货。但消费者看到的是“12万的M03卖爆了”,谁还会为它的高端技术买单?就像有人说的,小鹏这名字本来就偏亲民,再一门心思扎低端市场,想往上走就更难了,毕竟蔚来、理想的名字自带高端滤镜,而小鹏很容易让人跟“便宜车”画等号。 有人说“能卖出去才是硬道理”,这话没错,但“以价换量”的代价太沉重。2023年G9上市翻车后,小鹏似乎就丢了高端执念,王凤英加盟后抓降本增效,确实把销量做起来了,可品牌溢价也没了。现在提到小鹏,第一反应不是“自动驾驶多牛”,而是“M03挺便宜”,这和当初“未来出行探索者”的定位差了十万八千里。 最讽刺的是,何小鹏一边喊着“中国汽车出海要靠科技高质量,不是低价竞争”,一边在国内靠低端车型冲量。欧洲市场虽然还能卖4万欧元以上的高端车,但国内的品牌根基要是垮了,海外的“科技人设”能撑多久? 其实不是不能做低端车,而是不能丢了高端魂。理想有L9撑高端,也有L6走量,照样稳住了品牌价值;蔚来靠ET9立标杆,旗下走量车型也没掉价。可小鹏现在是“低端独大”,高端车型要么降价甩卖,要么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科技小鹏”就真成“廉价小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