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建议:台湾回归后即不设省,也不设任何行政区,而是像美国夏威夷一样,变成特别军事区。 外界对台湾回归后的治理模式讨论已有多年,从最初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到如今越来越多声音提出“中央直管”的模式。 本质上都在解答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这块战略要地,彻底脱离外部影响,不再成为地缘冲突的引爆点? 2025年的台海局势已经不同往昔。中美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借所谓“印太战略”不断加码对第一岛链的控制力度。 就在上个月,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再次穿越台湾海峡,刻意制造“自由航行”的政治秀。 日本也毫不掩饰地重启“西南诸岛防卫计划”,冲绳基地扩建方案获得通过。 这些举动都说明:台湾回归之后的治理方式,绝不能“照旧过日子”。 如果把台湾设为一个普通省级行政区,看似平稳过渡,实则暗藏巨大隐患。 台湾过去几十年的政治演化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生态,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部分地方势力与外部政客长期沆瀣一气,善于利用体制缝隙制造政治对抗。 将其纳入现有行政体系,等于让这些“隐形炸弹”悄悄埋入国家治理内部。 更现实的担忧来自于外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曾在年初发布报告,明确指出“台湾即便统一,仍可作为西方对华施压的‘社会破口’”。 这意味着,一旦中央未能形成对台湾的直接和完整控制,外部势力便可能借助地方政治空间继续渗透,甚至策动“二次分裂”。 因此,设立“特别军事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对全局的深度判断。 它不是要让台湾成为“战区”,而是要让台湾成为安全稳定的战略锚点,从源头上切断一切可能的外部干预路径。 有人说,这种模式会让台湾失去“地方自治”的空间。这话听起来很动听,但现实是,几十年来台湾在“自治”的幌子下,早已成为外部势力的跳板。 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还谈什么国家安全?更何况,“特别军事区”并不排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甚至在安全底座更牢固的前提下,可以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 夏威夷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它既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前哨,又是旅游、科技、教育高度发达的地区。 它的军事属性从未阻碍其民生发展,反而保障了经济的长期稳定。 在当前这个动荡的国际格局下,中国若能在台湾复制一个“夏威夷”,将对整个东亚战略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台湾的地缘位置太特殊了。它是第一岛链的核心,是连接南海与东海的战略咽喉。从台北到冲绳的航程不足两个小时,从高雄到菲律宾吕宋岛不过四百公里。 控制台湾,中国就能打破美日在西太平洋的封锁,彻底打开海上战略通道。 不仅如此,台湾还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一环。台积电的技术、供应链、制造能力,一直是西方国家拉拢台湾的重要筹码。 只有在中央直接管理的体制下,才能确保这些关键资产不被转移或破坏,也能在全国统一市场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很多人担心“特别军事区”会导致生活军事化。这种误解需要澄清。 军事区并不意味着坦克开进街道、士兵进驻社区,而是意味着在战略防御上强化区域保护,让民众能在最安全的环境中发展经济、追求幸福生活。 甚至可以预见,未来大陆会在台湾投入大量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和教育资源,推动两岸之间的真正融合。 “八二三”炮战时,毛泽东用“打打谈谈”的策略,牢牢把控了台海局势。 如今,面对新的国际格局,我们也需要一种“打得住、守得牢、融得快”的新模式。而“特别军事区”,恰恰符合这一战略逻辑。 蔡英文、赖清德等人长期鼓吹“台独”,背后是美国、日本的战略操盘。 他们知道,一旦台湾真正回归,岛内那些靠“抗中保台”吃饭的政治集团将失去话语权。 而“特别军事区”的设立,将彻底封住他们的最后一口政治氧气。 很多人还记得,金门曾是两岸炮火最猛烈的前线,如今却是两岸交流的最前沿。 厦门旅游局那通打给金门县政府的电话,要求更换“反共标语”,看似微不足道,其实说明两岸融合的逻辑早已转变。 从“打过来”到“走过去”,从“对立”到“融合”,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历史的下一步,就是要用制度设计确保融合不会再被破坏。设省,太软;搞高度自治,太虚; 只有“特别军事区”,才能一锤定音,既保证中央对台的绝对主权,又能通过制度创新打开发展通路。 未来的台湾,可以是中国的“硅谷+夏威夷”,但前提是,必须先是中国的“安全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