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牺牲却无人敢收尸,儿女被悄悄收养,儿子长大后富可敌国! 她看着周围那些面无表情的人,好像跟她没关系一样,就留下了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她就是那个“鉴湖女侠”秋瑾,枪一响,这个想叫醒大家的人就倒下了! 没人敢收尸真不是人心冷,是清廷的刀架在脖子上。1907年7月15日轩亭口那一刀下去,她成了朝廷钦点的“女匪”,连丈夫王廷钧都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生怕被株连 。 最初还是绍兴同善局看不过去,用白木棺把她草草埋在卧龙山西北麓,连块像样的碑都没有。那会儿《申报》都报道了,说她临刑时穿著生纱衫裤,不发一语,可清廷还是放话,碰她尸体就是同党 。 敢站出来的是她两个结拜姐妹,吴芝瑛和徐自华。秋瑾生前早跟徐自华说过,要是死了想埋在西湖西泠桥畔,这俩姑娘真就敢顶着杀头风险办这事 。 1908年2月,她们凑钱买了地,把秋瑾的棺木迁去西湖,吴芝瑛还亲手写了墓碑。可没过半年,清廷御史直接上奏要平墓,吴芝瑛愣是从医院搬回家,发电报给总督说“死亦何憾”,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 。 最后墓还是迁了,先挪回绍兴严家潭,后来又被夫家迁去湖南湘潭,跟丈夫王廷钧合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迁回西湖,前前后后折腾了十次,想想都让人心疼 。 秋瑾死时,儿子王沅德刚10岁,女儿王灿芝才6岁。哪是什么“悄悄收养”,就是王家亲戚偷偷照看,连出门都不敢提妈是谁。这孩子心里是真装着事,12岁就自己跑去绍兴,把母亲的遗骨领回湘潭安葬 。 王沅德后来成了湘潭首富,可不是瞎闯出来的。他读了上海正风大学,回来就办实业,手里有湘潭电灯公司的股份,还开膏盐矿、做棉纱生意,连汉口的《江声日报》他都当过社长 。 最难得的是他没丢母亲的骨气。国民党多次给官做,他全辞了,反而把自家别墅捐出来办新群中学,特意留一间叫“秋瑾堂”。抗战时资助革命,灾年放粮救济,连地下党被捕他都敢出面营救。 1950年土改,他主动上交所有田产房产,后来还给周总理写信,只求去文史馆整理母亲的资料。这份不恋权势、不忘本的性子,跟秋瑾的刚烈真是一脉相承 。 清廷当年想把秋瑾的痕迹抹干净,可没想到她的骨血不仅活出了样子,还把她的精神传了下去。那些怕惹祸的人早被忘了,倒是吴芝瑛、徐自华的义举,还有王沅德的坚守,跟着秋瑾的名字一起留到了现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