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剩女”都立法禁了,这些更脏的标签凭啥逍遥? 刚刷到山西立法禁称“剩女”,转头就看见“巴西牛排”“easy girl”的污名还在飘,这反差真让人膈应。别以为这些词只是难听,乌克兰网红把中国女生比作廉价牛排炫耀,荷兰男拍视频吹嘘“撩遍7000中国女孩”,这根本就是裹着种族歧视的性别霸凌。 有人说不立法是怕得罪洋人?其实真相更扎心:不是偏护谁,是这些新形态歧视跑得比法律快。“剩女”是老问题,好界定;可“亚洲马桶”这类词藏着暗戳戳的侮辱,跨国传播又难抓源头,就像大连工业大学那事,女生被开除,外籍偷拍者倒能溜之大吉。 立法从来不是挑软柿子捏,关键得跟上歧视的新花样。既然能为大龄女性撑腰,就该早点给这些种族性别双重歧视的标签套上“紧箍咒”。你说,是该先明确这些词的违法性,还是先解决跨国追责难?来聊聊你的看法。

贱死不救
[静静吃瓜],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要做到自尊自爱,我只听过起错的名字,但是还真没听说过起错的外号。
风中雪
笑死
薙的追随
看到没得,七大姑八大姨们。以后催婚是犯法的!
天天逛一趟
名字可能会起错,外号肯定不会错。[抠鼻]
张跃
先把大龄剩女的父母抓起来 ,他们是催婚的主要力量。
49xxx77
必须跨国追责,首先抓好莱坞。
乌伤
女的就没对男光棍说啥吗?怎么不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