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战略相持新阶段:多维博弈下的格局重塑
战场的硝烟在俄乌边境持续弥漫,这场冲突已从最初的军事对抗,演变为一场牵涉军事、外交、经济与认知领域的多维博弈。随着“夏季攻势”落幕,双方陷入高消耗的战略相持阶段,而美国政策转向、国际力量分化等变量的注入,正推动冲突走向与全球格局发生深刻演变。
当前的俄乌战场,呈现出“局部推进与整体僵持”并存的显著特征。俄方高调宣称在“夏季攻势”中夺取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及212个定居点,但第三方智库数据显示,这些进展仍属局部突破,未能实现原定的纵深推进目标——俄军拿下波克罗夫斯克市、突入第聂伯罗州等核心战略意图均因乌军精锐增援而落空 。乌军则从主动进攻转向积极防御,有效遏制了俄军的快速突进势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对峙态势。
季节因素对战场的影响正在减弱。传统上制约机械化部队行动的秋季“泥浆期”,因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影响力下降。双方均抓住这一窗口期休整备战,同时将打击重点转向对方基础设施,掀起“能源消耗战”。乌军通过“蛛网行动”等精准打击,摧毁俄军多个战略机场,并持续轰炸炼油设施,导致俄炼油产能下降近四成,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俄方则以牙还牙,空袭乌克兰能源枢纽,造成切尔尼戈夫州等地区大面积停电 。这种“摧毁-反摧毁”的循环,使得双方战争成本持续攀升,却都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美国政坛更迭成为打破外交僵局的关键变量,彻底重塑了俄乌冲突的外交叙事。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摒弃此前“拱火浇油”策略,转而以“调停人”自居,暂停对乌军援并施压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形成了“美俄对话、欧乌承压”的新格局 。这一转变迫使俄乌双方迅速调整外交策略,围绕美国展开密集博弈。
乌克兰以资源绑定换取战略支持,通过美乌矿产协议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将稀土、能源等核心资产注入基金,深化与美国的经济战略绑定。俄罗斯则释放缓和信号,提议临时性停火与大规模战俘交换,并主动开放稀土、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寻求美俄关系正常化 。在此背景下,俄乌在土耳其的两轮和谈虽达成战俘交换协议,但在领土归属与安全保障等核心议题上仍分歧严重,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欧洲的立场则陷入矛盾与摇摆。一方面,欧洲承受着能源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对冲突长期化的容忍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在安全依赖美国与追求“战略自主”的矛盾中,欧洲仍坚持“先落实安全保障,再讨论领土交换”的立场,频繁通过北约与七国集团峰会游说美国维持对乌支持 。美俄主导的和平方案与欧洲、乌克兰的诉求脱节,使得外交僵局短期内难以打破。
在军事与外交之外,舆论战已成为影响冲突走向的关键维度,双方通过构建不同叙事塑造战场认知,争夺国内外支持。乌克兰与西方阵营擅长运用“价值观牌”“人道牌”,通过展示战争创伤、强调抵抗决心,塑造俄罗斯“侵略者”形象,并向美国施压以维持援助的“政治正确”。泽连斯基频繁现身国际场合,证明乌克兰的持久作战能力,而乌军对俄能源设施的打击,也被包装为“削弱俄军战争潜力”的正义行动 。
俄罗斯则以“战略主动权”叙事反击西方舆论。普京公开宣称“当前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俄罗斯手中”,格拉西莫夫发布“夏季攻势胜利宣言”,这类表态既是对西方的心理威慑,更是对内凝聚共识的重要手段——在战争长期化导致伤亡与动员压力上升的背景下,阶段性胜利的宣告成为稳固民意、鼓舞士气的关键 。这种叙事对抗的本质,是对“战争合法性”与“胜利可能性”的争夺,直接影响着双方的战争韧性与国际社会的立场倾向。
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已超越地区范畴,正在引发国际战略态势的深刻演变。在大国关系层面,俄与美西方陷入冷战式对峙,贸易战、科技战、信息战等“新冷战”战场持续扩展,而中美俄欧四方关系更趋复杂——美欧虽强化协作但裂痕显现,俄欧关系空前恶化却难以彻底切割,中俄战略协作则在压力下愈发坚韧 。
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美国的全球霸权遭遇双重挑战:既无力迫使俄罗斯妥协,也未能拉拢广大非西方世界参与对俄制裁,其“国际强制力”显著下降,维护霸权的成本持续攀升 。欧洲则在能源危机与经济衰退中加速觉醒,《凡尔赛宣言》与《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的出台,彰显了其追求“战略自主”、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大亚非拉国家拒绝选边站队,通过“抱团自强”展现出强烈的战略自主意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立力量 。
在经济领域,美西方对俄实施的无底线制裁严重冲击了全球经贸金融规则,冻结外汇储备、罚没海外资产等行为动摇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信誉,推动多国加速构建多元化外汇储备与贸易结算体系,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冲突引发的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已导致全球通胀黏性增强,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短缺与债务危机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发展失衡。
俄乌冲突的战略相持阶段,本质上是双方实力消耗与外部变量博弈的阶段性结果。短期内,冬季作战、美国对乌政策调整、欧洲经济耐受度将成为影响战场走向的关键因素;长期来看,这场冲突已成为全球秩序转型的“催化剂”——它既加剧了阵营对立与安全困境,也推动着多极化进程与国际规则重构。
无论冲突最终以何种方式收场,其留下的遗产都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国际格局:大国博弈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欧洲的安全架构需要彻底重塑,全球经济体系将加速向多极化方向演进。而对俄乌两国而言,如何在军事僵局与外交博弈中找到平衡,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危机,将是对双方战略智慧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