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墨林院士曾讲述在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独居生活的窘迫。有一次去杨振宁家探望,一进门,看见杨先生穿着睡衣,脸色枯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不好。 一问才知道是吃坏东西又拉又烧,却自己扛着吃药硬撑。那时他连饭都靠保姆一次做一堆冻冰箱,热着吃就算对付,测个体温都没人搭把手,生病全靠学校联系医院。 其实哪是他不想有人陪?杜致礼生前就放心不下他,而翁帆早在多年前接待他们时,就因贴心被杜致礼夸过“比儿女还细心”。所以杨先生和翁帆走到一起,根本不是意外,更像是一场早有铺垫的陪伴。 外界总纠结年龄差,却没看见这份关系里最实在的内核——是晚年独居的窘迫被温柔接住,是大先生的生活有人妥帖照料。杨振宁说翁帆是“上帝给的最后礼物” ,倒不如说,这是对“陪伴”最朴素的认可。 那些盯着争议的人,或许该想想:晚年的体面,不正是有人知冷知热吗?你觉得这种细水长流的陪伴,是不是比流言更有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