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贸易代表正在马来西亚展开新一轮经贸会谈,这场谈判与此前四次相比,气氛明显更加紧张和严肃,全球关注度也达到了新高。 之所以如此引人瞩目,是因为会谈前夕,中方刚刚进一步收紧了稀土出口管制,而美方则持续加码,与盟友联手对中国海外企业进行围堵。 吉隆坡的闭门磋商结束后,美方代表仅以“很有建设性,明天继续”回应,这句外交辞令背后,是“没谈崩也没谈成”的折中现实。资本市场迅速反应,美股微涨、中概股小幅反弹,读懂了“持续谈判”的积极信号。 中方的底气源于稀土产业链优势,USG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稀土储量9000万吨,中国占比48.89%;全球产量39万吨,中国占69.23%,且握有核心提纯技术。4月、10月两轮管制,精准击中美国军工、芯片产业关键环节。 美方一边限制AI芯片对华出口,一边试图用农产品施压,可中方早已将采购转向巴西、阿根廷,美国农场主的不满声持续发酵。 围堵中国企业的操作更显矛盾:美方及盟友的“穿透性制裁”,绕不开其70%军工稀土依赖中国的现实,美国商会早致信白宫反对关税,称其威胁企业生存。 前四次会谈无果,此次能达成“基本共识”,本质是美方骑虎难下。近50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关税,直指其违背经济常识。 中方则冷静布局,2024年与东盟贸易额达7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再增9.6%,东盟连续5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3.17%,全口径统计跻身全球第三。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关税之争,稀土、芯片、AI环环相扣,拼的是供应链韧性与战略耐力。美方想“占便宜不受制”,中方则以全产业链、多边合作稳守底线——尊重从不是求来的,是实力挣来的。 谈判仍在继续,这是场持久战。中方不再被动应战,而是用管制、合作、升级定义新规则,所谓紧张,不过是旧秩序松动、新平衡酝酿的必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