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释强烈统一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6日报道:“央视在星期六(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发布康熙年间水师攻台电影《澎湖海战》的预告片,被视为继潜伏台湾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后,大陆推出又一‘统战’影视作品。” 影片聚焦当年收复台湾的历史场景,既印证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更释放出强烈信号:祖国统一进程早已纳入规划,且正加速推进。 《澎湖海战》所聚焦的1683年战事,核心指挥者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这场战役的发起并非偶然,而是康熙年间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举措。施琅对台湾的战略价值有着深刻认知,早在1662年便上书请求收复台湾,这份坚持前后延续了20余年,最终才获得康熙帝的全力支持。 选择澎湖作为主攻目标,是施琅基于战略判断的关键决策。台湾本岛缺乏战略纵深,澎湖成为其唯一外围屏障,明郑主帅刘国轩也将主力悉数部署于此,修筑14座炮城与20余里高墙深沟固守。施琅针对这一防御态势,制定了三路进军策略,以左右翼牵制敌军,主力直捣核心阵位,展现出极强的战术素养。 战役打响后,施琅充分利用西南风向,采用“五点梅花阵”集中兵力攻敌单舰,战场一度呈现“炮火矢石交攻,烟焰蔽天”的激烈景象。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入敌阵,击沉焚毁郑军船只14艘,而刘国轩寄望于飓风相助,数次错失主动出击良机,最终导致郑军精锐尽失。 澎湖一战,清军以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的代价,歼灭郑军12000余名士兵,俘获船只近200艘,彻底打开了台湾门户。施琅获胜后并未急于进兵,反而在澎湖安抚百姓、救治战俘,这种“抚绥地方”的举措,让台湾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郑克塽随后派人请降,虽请求仍居台湾管理产业,但施琅坚持统一原则予以拒绝。1683年8月13日,施琅率舟师抵达台湾,刘国轩率文武官员迎接,百姓沿途“壶浆迎师”,台湾最终实现和平统一。这一史实清晰证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民心所向,更是历史必然。 央视选择在台湾光复80周年当天发布预告片,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决定形成呼应。1945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仪式终结了日本半个世纪的侵占,而80年后的今天,从《沉默的荣耀》致敬统一先烈,到《澎湖海战》回望历史壮举,影视作品的接连推出,本质是对“台湾自古属中国”史实的反复印证。 当前台海局势下,民进党当局一边滥用司法迫害高安国等统一力量,一边提出1.3万亿新台币特别军费计划,这种行径与历史潮流完全相悖。而两岸同胞在闽台两地同步开展“复兴共跑”、台湾画家遗作返乡等活动,却彰显着不可割裂的血脉联系。 从1683年澎湖海战到1945年台湾光复,再到今日的统一进程,历史脉络始终指向“祖国统一是必然归宿”这一结论。影视作品的传播,正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唤醒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