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开始后悔当初的独立,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在10年前,蒙古还在念念不忘,血脉“正统”,昔时假象,还想着有朝一日南下。现在发现内蒙古的经济,一个市都超过蒙古后,彻底的破防了。 蒙古的日子其实过得挺拧巴,嘴上说着要找“第三邻国”,跟日韩欧美套近乎,实际生活里根本离不了中国。 边境口岸的货车排成长龙,拉过去的全是日用品,小到奶茶粉、服装,大到建材、汽车,市面上大部分东西都带着“中国制造”的影子。 二连浩特那座小城,人口没多少,却是蒙古人的“后备大超市”,蔬菜水果大多从这儿运过去,连冬天取暖用的煤、开车用的零件,也得靠从中国进口。 有意思的是,有些商品明明是从天津港运过去的,经过跨境运输和通关,价格涨了不少,却还是得买,不是刻意回避,是根本没得选。 之前有人说蒙古不用中国货专挑日韩的,这纯属误会,日韩商品确实有,但大多是些零食、化妆品之类的小东西,真正撑起日常生活的还是中国货。 就说乌兰巴托的公交车,这几年换了不少中国产的电动大巴,特意做了高寒配置,零下几十度也能正常跑,当地市民都觉得舒服。 还有支付宝,蒙古游客到中国景点,扫扫码就能花钱,不用换现金下新软件,这些便利都是实实在在的。 蒙古的经济说穿了就是靠卖资源,地下的矿挖出来卖出去,就是主要收入来源。 可这种模式太脆弱,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一跌,国内经济立马跟着缩水。 外债高得吓人,前些年还出过号召民众捐牛捐羊还债的事儿,听着都不像现代社会该有的。 反观内蒙古,同样有煤有矿,却早早就转了方向,把煤炭和新能源结合起来,搞风电光伏,还做乳业、羊绒加工,产品都卖到欧洲去了。 两边的差距不光是钱包里的,更是日子里的,乌兰巴托冬天雾霾重得呛人,老百姓烧煤取暖,孩子容易得呼吸道毛病;内蒙古的城市早就普及了集中供热,环境整治得干净,连牧区都通了电修了路。 蒙古的牧区日子更难,一场雪灾下来,牛羊死一片,牧民没什么保障,只能等援助。 内蒙古的牧民就不一样了,有牲畜保险,有饲草补贴,还用北斗导航看着草场,就算遇到灾害也赔得起,靠着科技把日子过得稳当。 教育医疗的差距更明显,内蒙古的蒙古族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能学母语,偏远地方有双语幼儿园,看病有移动巡诊车,二十分钟就能到牧区。 蒙古的牧区学校关了不少,孩子上学要走十几公里,冬天冻得够呛,生孩子都得自己处理,因为卫生站太远了。 蒙古人对中国的心态挺复杂,一边依赖一边又有顾虑,有些媒体总炒作“中国威胁论”,搞些不实报道,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可真到了经济困难的时候,比如煤炭卖不出去,还是得找中国企业帮忙,那些喊着“去中国化”的人,手里拿的手机、家里用的电饭煲,说不定都是中国产的。 这种矛盾说白了就是心理落差闹的,看着邻居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却总在原地打转,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所谓的联合军演也不是什么被迫的,就是正常的安全合作,中蒙经常搞些联合训练,应对非法武装之类的问题,训练之余还会办友谊赛、文艺晚会,就是想拉近关系。 民间交流也早就在进行了,边境上的文化节、贸易会一年到头不少,根本不是靠军演才开始接触的。 蒙古的问题根源不在别人,在自己,总想着靠“第三邻国”摆脱依赖,可那些远方的“朋友”只给口头支持,真要投资建厂个个往后缩。 资源利润被少数人拿走,老百姓连暖气都烧不起,上街抗议成了常事,可光喊口号解决不了问题。 内蒙古的成功也不是碰运气,是选对了路,靠着稳定的政策和大市场,把资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文化也保住了,蒙古族人口还在增长。 其实小国发展最怕走极端,要么抱着过去的历史不放,要么跟着别人瞎起哄,忘了务实才是根本。 蒙古有好资源,有勤劳的人,要是能放下那些情绪,好好跟邻居合作,把资源变成产业链,让老百姓分到好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总盯着别人的日子羡慕,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地改,不然再折腾十年,差距还是会越来越大。 发展从来不是喊口号拼情绪,选对路径踩准节奏,才能让日子真的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