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震惊地发现:“在巴境内,竟然有一块中国飞地,叫做坎巨提。”耿大使一番深思熟虑后,报告国内:“应该把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这有利于两国交往。”组织回复:“这可是好主意。” 耿飚出生于1909年湖南一个普通县城,早年投身革命,经历了长征和抗日战争这些大事。他从军队转到外交岗位,1950年就当上驻瑞典大使,那时候中国刚建国不久,外事工作还挺新鲜。他在斯德哥尔摩待了几年,处理北欧几个国家的事务,主要是推动经贸和文化联系。耿飚工作认真,经常审阅文件,确保中国声音传出去。1956年,他被调回北京,周恩来亲自布置任务,让他去巴基斯坦建使馆,因为巴基斯坦独立后主动和中国拉关系,国家想派有经验的人去。 耿飚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很快就飞到卡拉奇上任。巴方接待热烈,他开始组建团队,处理建交手续。1957年,巴基斯坦闹大灾,东巴地区洪水泛滥,粮食大减产。巴外交部长找上门求援,耿飚赶紧汇报国内。中国批了4000吨大米无偿援助,还低价卖了6000吨。粮食到港时,巴方想在袋子上印中国援助的字,耿飚不同意,只让印中国二字,说这是两国友情,不带其他目的。这事让中巴关系更近一步。 耿飚在巴基斯坦干了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还兼顾其他南亚国家的事务,保持中国在中东和亚洲的联系。1959年左右,边界问题开始冒头,中国和周边国家陆续谈边境线。耿飚作为大使,参与了一些前期调研。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这让中巴边界谈判提上日程。耿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需要平衡外交和实际问题。 1963年,耿飚在研究巴基斯坦地图时,发现坎巨提这块149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领土,但完全被巴基斯坦包围。这块飞地源于清代边界划分,实际控制在巴方手里多年。耿飚仔细查了历史档案,确认其复杂性。他觉得这块地管理起来麻烦,交通不便,还影响居民往来。于是在报告中建议,把坎巨提划给巴基斯坦,换取更稳定的边界线,以加强两国交往。 国内组织很快回复,同意他的看法,还提出如果巴方用喀喇昆仑走廊5800平方公里交换,就可以办。耿飚的报告强调,坎巨提虽属中国,但现实情况让它成了包袱,交换能解决遗留问题,促进合作。这方案基于互惠原则,中国得战略走廊,巴基斯坦得实际控制地。耿飚开始和巴方沟通,准备谈判细节。 谈判过程推进,中巴双方团队多次会晤。耿飚代表中国,解释历史背景和交换合理性。巴方也认可这能减少纠纷。协议草案逐步成型,涵盖边界对齐和地图更新。1963年3月2日,在北京签署中巴边界协议,陈毅外长和巴基斯坦外长签字。协议规定,中国承认坎巨提归巴,巴方归还喀喇昆仑走廊给中国,总面积调整中,中国获益5180平方公里,巴方获1942平方公里。 协议签署后,双方地图调整,边界稳定下来。中巴关系因此更紧密,经济和军事合作跟上。耿飚继续在巴基斯坦工作,到1959年任期结束回国。他后来转其他外交岗位,1982年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直到1983年退休。耿飚的贡献在中巴史上留痕,推动了两国长期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