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4年,日本送给唐高宗李治2个美女,李治很喜欢,当晚就和她们春风一度。然而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7 19:00:04

公元654年,日本送给唐高宗李治2个美女,李治很喜欢,当晚就和她们春风一度。然而第二天一睁眼,2个美女突然变成2个白面红唇的“女鬼”,李治吓得魂飞魄散,跌倒在地上。 这事儿你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挺逗? 但这背后,却是一场极其尴尬的“文化审美大翻车”。 日本使者,包括那位“唐朝通”高向玄理,被十万火急地叫到大殿时,腿都是软的。他们以为皇帝要降罪了。 等李治黑着脸把事情一说,高向玄理他们“扑通”就跪下了,大呼冤枉。 他们赶紧解释:皇上息怒!这不是“女鬼”,这是我们日本贵族女子最高规格的妆容啊! 原来,当时日本贵族女性,流行一种特殊的化妆术。 第一,“引眉”。就是把自己原生的眉毛剃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额头靠上的位置,用墨重新画上两道“圆点”或者“一字”的眉形。 第二,“白粉”。就是用米粉把脸涂得煞白。 最关键的,是第三——“黑齿”。她们会用一种特殊的液体把牙齿染得漆黑。 在当时的日本,黑牙齿是身份、美貌和“已婚”的象征。人家觉得这可美了,是“高级脸”。把牙齿染黑,是为了遮盖牙齿的泛黄,而且显得脸更白,嘴唇更红。这是她们能拿出的“最美、最隆重”的姿态。 使团把这两个姑娘送进宫,是满怀诚意,拿出了“国宝级”的审美来侍奉大唐皇帝。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大唐的审美标准完全是另一套。 唐朝喜欢啥?喜欢健康、丰腴、明艳。喜欢“肤如凝脂”,那是自然的白皙;喜欢“唇红齿白”,牙齿必须得是白的!“明眸皓齿”,这是唐朝美女的标配。 你这剃光眉毛、满口黑牙,在唐朝人的文化认知里,不就是话本里索命的“吊死鬼”形象吗?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审美误读”。 李治听完解释,气儿是消了点,但也彻底没了兴趣。他估计是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摆摆手:“行了,朕知道了。带走吧,朕不想再看见她们。” 这场“献美”的外交活动,以“惊吓”收场,彻底搞砸了。 你以为这只是个花边新闻?不,这背后的政治算计,远比我们想的要深。 日本使团这次来,可不光是送礼物的。他们搞“大化改新”,国内正乱着呢。旧贵族势力反抗很强,天皇的位子坐得并不稳。 他们送美女,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投资”。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李治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如果这两个日本姑娘能得宠,最好是能生个一儿半女,那日本在唐朝宫里就有了“自己人”。以后日本再有啥事儿求大唐,那不就好办多了? 李治那会儿,后宫里正是王皇后、萧淑妃和武则天斗得你死我活的关键时期。 李治本人,从小在各种政治斗争里长大,他的政治敏感性极高。他需要的,是稳定、可控、符合“规矩”的后宫。 结果你日本送来两个“异类”,还在大清早把他吓个半死。李治的第一反应,可能不只是“审美”问题,他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一种“诅咒”或“巫术”? 在古代,任何“反常”的事情,都很容易被上升到“政治凶兆”的高度。 李治的震怒,不光是一个男人被吓到了,更是一个皇帝对自己“后宫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本能防御。 所以,这事儿的后果很严重。那两个日本姑娘,她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史书上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只留下了“日本贡女”这个冰冷的标签。 据一些野史记载,李治虽然没杀她们,但也绝不可能再见。她们被送到了长安城西的“扶桑馆”(,名为“优待”,实为软禁。 她们成了这场“文化翻车”事故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她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而来,以为是锦绣前程,结果却因为自己国家“最美”的妆容,被打入了冷宫。 据说,其中一个姑娘没过几年,就因为郁郁寡欢,客死异乡,年仅十八。另一个,则看破红尘,削发为尼,在长安的某个寺庙里,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她们的悲剧,说白了,就是“信息差”害死的。 日本人没搞懂唐朝的审美,唐朝人也没兴趣去理解日本的文化。 这场公元654年的“乌龙”事件,给咱们今天留下的思考,其实挺深刻的。 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往往隐藏着无数个体的悲剧。 大化改新、万邦来朝,这些都是大词儿,但对那两个姑娘来说,她们的一生,就因为那一口黑牙,被彻底断送了。 这也告诉我们,所谓的“交流”,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输出”和“想当然”,那不叫交流,那叫“自嗨”。 日本使团以为自己把最好的带来了,却忘了问问对方“喜不喜欢”、“受不受得了”。 放眼今天,这种事儿少吗? 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去丈量世界,用自己的“美”去定义一切。我们出国旅游,会嘲笑别人的食物“奇怪”;我们在国际合作中,会觉得别人的工作方式“低效”。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的“黑齿妆”涂到别人脸上,还问人家“美不美”。 而李治的反应,虽然粗暴,但也真实。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异类”,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和排斥,而不是好奇和理解。 真正的“盛唐气象”,不应该只在于你有多强大,万邦来朝;更在于你有多包容,能容得下那口“黑齿”。 可惜,李治没做到。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