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10月27日,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前往亚洲途中对媒体说,美国与韩国的贸易谈判“非常接近达成协议”。但韩国官员立马泼了盆冷水。韩国国家安保室第三次长吴玹周在记者会上坦言,考虑到谈判进展,恐怕很难借这次APEC峰会谈妥。 特朗普的乐观遭遇韩国的现实,双方在投资细节上僵持不下。韩联社27日的报道直接点出问题核心——李在明总统接受彭博社专访时承认,投资方式、金额、时间表、损失弥补和分红等所有问题都存在分歧。 面对美方压力,这位韩国总统说得相当直白:“美国当然会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但也不应给韩方造成毁灭性后果。” 谈判桌底下是两国巨大的期望差距。美方提出八年内每年投资250亿美元的方案,韩方却出于外汇市场稳定考虑,认为每年最多只能投150亿。《韩民族日报》透露,直到最后阶段磋商,现金投资比例这个关键问题依然无解。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甚至坦言,在韩国现实条件下,每年最多只能筹措200亿美元,离美方要求相去甚远。 吴玹周在记者会上的表态更是不留情面。当被问到是否考虑“与其不划算,不如不签”的选项时,她直言“谈判破裂不是政府立场”,但暗示谈判团将努力到最后一刻。这话听起来留有余地,实则透露出韩方的艰难处境。 特朗普政府擅长在外交舞台上使用“悬崖战术”,把谈判拖到最后一刻,利用对方的时间压力获取最大利益。 此时此刻的韩国,正站在经济十字路口。《韩国时报》分析,若继续推进大规模对美投资,短期内有助于稳定贸易关系;若坚持审慎立场,则需承受市场波动与外交压力。 韩国经济产业研究院经济研究室长金光锡说得更直接:“现在只剩决裂或达成协议两种选择。” 但戏剧性转折从来都是可能的。一位韩国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总统重视可见成果,或希望在韩美元首会谈上宣布某种结果。”这种“自上而下”的突破,在外交史上并不罕见。 只是这一次,韩国人必须警惕——金山大学经济教授崔炳鏞警告,即使达成协议,美国未来仍可能对韩国核心产业如半导体单独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甚至曾威胁征收100%关税。 韩国会否“含泪签字”,成了亚太地区最关注的悬念。随着特朗普专机降落韩国,答案即将揭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