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华人移民中,第一代多是凭借专业能力和刻苦努力站稳脚跟的人群——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领域的精英比比皆是。 他们靠才智和勤奋赢得了周围社会的尊重,也为家庭创造了稳定的生活条件。 于是,很多家长把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学业实现社会阶层的稳固甚至向上流动。 一切似乎都在指向“技术型”的成功道路: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 这种以个人成就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它往往忽略了在美国社会中,关系网、公共参与和政治敏感度同样是决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多数华人家庭对政治持谨慎甚至回避的态度,把它视作“复杂”“脏乱”的领域,因此孩子很少从小被教育如何关注公共事务、理解政策、参与社会决策。 结果便是,华人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存在感逐渐被削弱。 对比之下,黑人群体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压迫和歧视,但他们面对不公时,总能展现出强烈的凝聚力和政治敏感性。 民权运动的历史经验让他们学会了团结起来发声、组织行动。 无论是针对警察暴力,还是争取教育资源公平,他们都能够迅速动员社区力量,集体上街表达诉求,形成清晰有力的社会影响。 印度裔美国人在科技和商界的成功同样令人瞩目。 他们善于建立紧密的职业网络,把个人成就转化为群体优势。 成功者会主动带动同胞,推荐工作机会、共享资源、扶持创业,从而形成稳固的代际传承体系。 相比之下,华人精英移民在两代之内往往很难维持原有的社会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短板:群体缺乏凝聚力,遇事过度隐忍,内部竞争激烈且缺少协作,同时政治参与度低,缺乏能够在社会层面发挥影响的组织力量。 这与黑人或印度裔群体抱团争取资源、共同开辟道路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差距显而易见。 在华人社区内部,内耗和互相倾轧几乎是无法根治的顽疾。 以美国的餐饮业为例,只要某条街上有人开了一家生意不错的中餐馆,不出半年,很可能就会冒出两三家几乎一模一样的餐馆。 若这些新店经营者来自不同的老乡或家族,竞争往往会变得更加激烈,甚至出现明争暗斗。 亲戚或同乡之间的资源分享有时反而加剧了矛盾,使得群体内的力量无法集中,长期来看严重削弱了整体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