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

青霭悟禅机 2025-10-28 18:51:20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22岁的刘禄曾刚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正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年纪,父母为她规划好了教书育人的职业,她也以为自己会过上安稳的人生,可一场战争打破了这一切,那一年,她毅然报名参军,离开了繁华的上海,奔赴天寒地冻的东北,成为志愿军翻译部的一员。 她的任务不同于普通士兵,既要翻译缴获的文件,又要在前线监听电台,还得参与战俘审讯,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极高的语言能力,还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每次前往前沿阵地进行广播时,敌人总会用炮火反击,稍有不慎便可能丢命,但她从未退缩,用坚定的脚步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战场。 1951年的一个冬夜,刘禄曾第一次见到了伯特纳,他是刚被俘的一名美军士兵,年仅十八岁,瘦削的身躯裹在厚重的军装里,显得有些滑稽,帽子歪歪扭扭地挂在头上,脸上带着不服输的倔强,起初,他对审讯毫不配合,眼神里满是敌意,甚至有些轻蔑。 刘禄曾没有被他的冷漠击退,她明白这样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强硬,而是耐心,她记录着他的只言片语,观察着他的细微表情,试图在抗拒的外壳下找到突破口,一连几天,她发现他站立时总是摇摇晃晃,脸色苍白得像纸,咳嗽声也越来越重,她立即向上级汇报,争取到了药品和诊疗的机会。 那几天,刘禄曾亲自送药到战俘营,还带着一碗热粥,放在床头,伯特纳起初并不领情,甚至故意将粥推翻在地,但夜深人静时,他终于忍不住低声说了一句:“没人对我这么好过,”从那天起,他的态度缓和了许多。 营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刘禄曾始终坚持“优待俘虏”的原则,一次巡查时,她看到几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围着伯特纳,其中一个淘气地伸手刮了刮他的鼻子,伯特纳的脸涨得通红,满是羞辱的神情,刘禄曾当即制止,严肃地告诉战士们,战俘也是人,应当受到尊重,她的态度让伯特纳眼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那是他第一次对这位翻译官产生了敬意。 圣诞节前夕,刘禄曾悄悄为战俘们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礼物,她将一枚别针递给伯特纳,别针上用红纸包裹着两个汉字——“和平”,她没有多说什么,但伯特纳明白了她的意思,这枚小小的别针成了他在战俘营最珍贵的物品。 战争结束后,伯特纳被遣返回国,回到美国后,他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那段战俘经历他从未向家人提及,但那枚别针却被他一直挂在餐馆的墙上,他总是对员工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而刘禄曾回到南京,在外事部门继续从事翻译和接待工作,低调地度过了几十年,她从未将自己的经历当作资本,也没有在公众场合提起过伯特纳的故事,那些年的经历,早已被她封存在记忆深处。 时光荏苒,直到1979年,两人终于在纽约的餐馆里再次相见,伯特纳将那枚别针递到刘禄曾手中,眼含热泪,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感谢她在最黑暗的岁月里给予的善意和尊重,他说,那段经历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也让他成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刘禄曾微微一笑,轻轻点头,虽然没说什么,但心中涌起的感慨却无法言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个人的重逢,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因战争交织,又因和平而重续的传奇。 人性如同一盏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彼此,刘禄曾以一名普通翻译官的身份,用尊重与善意温暖了曾经的敌人,而伯特纳用一生铭记,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枚别针上的两个字,却穿越了时间,连接了两个时代,见证了人性光辉的永恒。 信息来源:新华报业网——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刘禄曾: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

0 阅读:0
青霭悟禅机

青霭悟禅机

观人生百态,尝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