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油是战略物资?一位退伍老兵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猪油是“战时黄金”,千斤黄金也换不来一斤猪油。 到了打仗的时候,黄金不能填肚子、不能救伤员、不能保武器运转,可猪油能,它的用处比金子实在多了,是能救命的硬通货。 先说打仗最要紧的事儿:活着,得有劲儿扛枪。你想想,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行军,或者在敌后穿插几天没吃一口正经饭,肚子里没油水,腿都迈不开步,哪还有力气打仗? 这时候猪油就是 “能量炸弹”,100 克猪油就有近 900 千卡的热量,顶得上 3 斤糙米或者 6 个馒头的能量,而且它的消化吸收率能到 95% 以上,含在嘴里慢慢化开,体力立马就能提上来,比啃硬邦邦的压缩饼干见效快多了。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那阵子,志愿军补给线被切断,战士们在零下 40 度的严寒里,每天就靠 50 克猪油配着炒面过日子,硬是凭着这点油水维持着基础代谢,没让身体冻僵饿死。 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回忆,当年他们在敌后三天没吃饭,有个战士身上藏着块猪油渣,全班传着含一口,就靠这点能量撑到了补给到来,“那时候谁拿金条换我一口猪油,我都不换”,这话里全是实打实的生存体验。 黄金不能救伤员,可猪油能当 “战地救命膏”。战场上缺医少药是常事,伤口感染比子弹还可怕,这时候净化过的猪油就是最好的应急药。 井冈山时期红军医院刚成立,连凡士林都没有,医生就用猪油代替,涂在伤员的伤口上隔绝空气,减少感染,好多战士就靠着这土办法撑到了后方医院。 那位边境老兵说过,他有个战友腿上中弹,当时根本没有消毒药品,他们就把猪油烧开冷却后抹在伤口上,用布包好,硬是扛了两天等到了医疗队。 更别说用猪油做肥皂了,战地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一蔓延就会减员,用猪油熬的肥皂能洗掉油污病菌,比啥都金贵。这些用处,黄金能办到吗?根本不能,它换不来保命的隔离层,也换不来预防疫病的清洁力。 最关键的是,黄金护不住武器,猪油却能让枪炮转起来。打仗的时候,枪械卡壳、车轴干涩都是要命的事儿,没专业润滑剂怎么办?猪油就是万能膏。 抗战时期,鬼子封锁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后勤线,战士们发现用猪油抹枪栓,就算零下 30 度的严寒,枪也能正常击发,后来这法子还写进了军区的《冬季装备维护手册》。 现代军演都验证过这事儿,北约部队在零下 25 度的演习里,用猪油替代专用润滑脂的坦克,故障率直接降了 47%。 还有军靴、马鞍这些皮具,在野外容易干裂,抹点猪油就能软化续命,皮带给养袋断了,加热点猪油粘一粘也能凑合用。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能让武器保持状态的猪油,自然比不能当零件的黄金更值钱。 更别说猪油那让人踏实的储存能力,常温密封着能放三四年不坏,比植物油耐存多了。战时运输难,路况差、温度极端,植物油运到前线早变质了,可猪油不管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区还是闷热的 丛林,都能保持稳定。 补给断了的时候,猪油还成了硬通货,战士们能用它换干粮、换烟草、换修理工具,甚至能换来弹药的小零件。 有老兵说,当年在临时营地,几罐猪油就能撑起小半个后勤:有人抹枪,有人护靴,有人换干饼,医务兵还在调猪油包扎冻伤,这场景里的猪油,比任何金银都实在。 现在有人觉得猪油不健康,可在战场上,活着才是第一位的。黄金再贵重,饿到眼花的时候不能啃一口,武器卡壳的时候不能抹一点,伤员流血的时候不能敷一下。而猪油呢,一口能顶半天饿,一涂能护伤口,一抹能保武器转,这才是战时最需要的真家伙。 那位老兵最后说:“黄金是和平时期的宝贝,猪油是打仗时的命根。” 这话一点不假,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物件,到了生死关头,往往藏着最实在的力量,这就是猪油能成为 “战时黄金” 的道理,也是千斤黄金换不来一斤猪油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