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又宣布了 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驻日美军航母上宣布:丰田汽车要在美国好几个州同时盖新厂,一口气砸下去的钱“超过一百亿美元”。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突发奇想,是他一以贯之的思路。这些年他一直喊着“让制造业回美国”,手上的法子就两套:一边拿关税当“大棒”,一边用补贴做“胡萝卜”。之前对半导体企业就放话,不在美建厂就征最高100%的关税,承诺投资的就能豁免,这套“软硬兼施”的路数早用熟了。 丰田这笔投资看着豪气,背后全是现实考量。美国这两年掀起汽车建厂潮,德国宝马、大众,韩国现代都砸了钱,根源就在那部《通胀削减法案》——新能源车只有在北美生产,才能拿到补贴。丰田要是不跟进,未来在美国市场根本没法跟对手拼。可没人说的是,美国建厂成本高得吓人,波士顿咨询算过,比台湾地区高出30%,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更直白,同款芯片在美国生产成本贵50%以上。 特朗普显然没提这些隐忧。他更需要“百亿美元投资”这个噱头,来撑住美国的就业门面。毕竟前不久劳工统计局刚承认,之前公布的就业数据多算了81.8万个岗位,真实情况是近900万美国人得打多份工才能糊口,实际购买力还在缩水。制造业投资能创造岗位,哪怕是短期的,也能成为他的宣传素材。 可企业不傻。丰田砸钱建厂,说白了是被政策“推着走”,想拿补贴对冲高成本。但美国本土产业链配套跟不上,电池、零部件还得依赖进口,后续运营成本只会往上走。就像专家说的,单靠关税和补贴填不平产业生态的鸿沟,这百亿美元更像笔“政策买路钱”。 一边是总统高调宣布的投资利好,一边是企业默默承担的成本压力,还有普通美国人没涨的工资和飙升的生活成本。这场“制造业回流”的戏,到底是真复苏还是虚热闹,谁也说不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